再次,高校建设先进文化,要重视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在弘扬社会主导文化的背景下,以学校为主导,由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校园文化以其独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受到影响。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就是对社会文化了解、吸收、整合、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它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校在落实“三个代表”思想中,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高雅、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校园精神,提高生活品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一切为了人民,高校改革发展任重道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中,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体现了党的根本任务与根本宗旨的辩证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放人民、造福人民,以民为本。教育工作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千秋工程。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高校改革、推动高教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怎样实践“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呢?
第一,必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更好教育的愿望。中华民族具有尊师重教、望子成龙的优良传统。尽量让子女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只是少数人享有的机会。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迫切需要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划分标准,高校在校生人数占适龄人数(18—22岁)的比率,在15%以内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多已进入大众型阶段,我国目前高教毛入学率尚在11%左右。党和政府决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以确保到2005年高教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的目标。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要的重大举措。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挖掘办学潜力,自我加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二,必须重视教育质量,努力培养献身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人才。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3]21 世纪中国能否实现文化复兴,强国富民,能否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关键取决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校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优秀人才,必须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能力培养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感情,引导他们关心人民利益,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结合起来,教育青年学生自觉走与社会实践、与工农群众结合的成才道路,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不断激发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热情,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人民至上的责任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必须加强高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实践“三个代表”要求,领导班子是关键。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是方向,是楷模。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教师是民主办学主体的思想,真心实意尊重和依靠广大教师,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广大教职工是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时时想着教职工,事事关心教职工,把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宽松的环境,使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下一篇: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