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也为人本化的生态化学的建构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设计紧密联系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调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也有利于学生将实验结论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可以充分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实施课堂教学的人本化:知识层面——改革或更新装置;技能层面——提高实验可观察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获取实验知识与技能,还非常关注他们在实验态度、科学精神层面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实验情感可以通过“环保策略”、“探究策略”和“生活化策略”来实现。
生态的课堂,有力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学生在课堂体验的不只是知识本身,更是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体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在生态课堂上,学生的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生态课堂必须是平衡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课堂生态环境作为围绕在学生周围的客观存在,它应成为个体生命学习、体验的重要物质和精神空间。和谐融洽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及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体验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从而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平衡是生态学的基本精神。从生态化学的视角来看,生态课堂必须是平衡的课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与学的平衡。?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教师处在一个由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一种融洽的环境状态下才能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关系。学生的“学”,是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认知到理解、运用的。其间教师的“教”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具体说,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不断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一旦课堂实现“教”、“学”平衡,教与学之间的所有信息,包括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就能相互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能平衡教与学,确保教学的教学的优质和高效。这其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平衡的关键。2.内与外的平衡。?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应该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态学上来讲,课堂是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系统的整体,该系统中不仅存在着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也存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其他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课堂教学也不再限于传统的教科书、黑板、粉笔,家庭、电脑等媒体也提供了重要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活动场所。因此,生态课堂应该树立大课堂观念,生态课堂应该蕴涵不同层次的生态圈,应该包括学生自我、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教师与学生、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外”平衡。既要“内化”——通过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当堂理解、当堂巩固来实现,也要“外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增加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使课外活动自然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化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3.动与静的平衡。?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静坐、静心、静思,“静”所感受的是一种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现代教学论则更多地强调“动”,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动”是一种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活动状态,它所感受的是一种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适度的“动”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使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和调动。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合作进行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学生。教师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习共同体“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来引领学生,鼓励学生在“动”的激情中投入理性的“静”,通过生态课堂的构建,确保学生思想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确保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的过程。?
就课堂教学的“生态”而言,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课堂教学的调控总是由不平衡到平衡,而后产生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往复,逐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把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四)生态课堂必须是重视潜能开发的课堂。?
下一篇:化学史教育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