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思想政治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健全完美的个性主要是指性格的开朗活泼、气质的沉稳灵动、爱好的多样广泛、能力的正常发挥、思想的锐意进取、品德的纯正高尚等。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思想政治课堂开展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互助的精神,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因为,讨论式教学也是“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课堂讨论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这种信息交流,既不同于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交流,又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信息交流,而是讨论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学生的发言可以使自己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在多向信息交流中,每个学生的发言各有自己的看法、讲法,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发言进行比较,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让学生在公平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个性和谐发展。此外,在争论中表达论述自己的观点,能使学生养成探讨、研究的好风尚。(三)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被抽象为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教师仅仅被视为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被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关系淡漠。如果在课堂中开展讨论教学,可以避免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知识,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促进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讨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是很普遍的。学生围绕话题,探讨问题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思想感情,渗透其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用和悦的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错,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注,这种期待会产生巨大的情感效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作出的评价,既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又要高屋建瓴指导教育学生,推进学习进程。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
(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只有有了疑问才能唤起思维的探索,才能产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的愿望和行动。因此,教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欲望和积极性,使讨论成功,其“突破口”就是精心选择讨论的问题,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之处于既有话可说,又“欲罢不忍”的境地,这样讨论才能真正得以展开。同时在讨论前还要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二)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动发表意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围绕所提问题联系实际自由发言,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暗示结论。
(三)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即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对讨论结果的评价是课堂讨论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发言,以及对平时不爱说话同学的发言,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可以说一些简洁但具有支持性的语言,比如“不错”、“说得对”、“好观点”等;也可以把学生的正确观点重复一遍,甚至直接引用学生的用语。对不正确的观点,不能无情地否决,而应先称赞其发言的积极性,再采用诱导的方法,将其错误观点一步一步引到正确观点的“轨道”上。不妨采用“你的方向是正确的,再好好想一想”、“还差一点就行了”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最后,要指出此次讨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今后讨论中应注意的问题。总之,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有信心,对讨论充满热情和期待。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作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地参与思想政治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秉德等主编.教学论.第七章《教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第七章《教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剑萍,魏薇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6.
[4][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