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2013-01-06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文化 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 影响

论文摘 要:课堂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一切的学校文化都可以从学校的课堂里发现。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有三:课堂文化决定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课堂文化左右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课堂文化影响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

自夸美纽斯建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形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课堂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然而,课堂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师生之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课堂文化的界说

关于"课堂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尚未给出过统一的论述,原因是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1952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合写了一本《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的著作,统计出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之多,因此,给"文化"定义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课堂文化的概念脱胎于文化概念,随之课堂文化的概念也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文化人类学派鼻祖爱德华.B.泰勒(E.B.Tylor)对文化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在内的复合体。"[1]据此,有学者将"课堂文化"理解为"在长期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形成和共同创造的课堂规范、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整合体,它直接反映的是课堂乃至学校的精神风貌,深层次体现的是不同教育观念的交锋和人们对现实教育不同的追求和价值体认"[2]。现在学术界一般把文化的概念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则专指人类精神方面,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的综合体"[3],"其组成要素有四种: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3]。我国著名学者吴康宁教授在其所著的《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把文化限定为狭义的精神方面的文化后,提出了课堂文化即课堂中的社会文化。"所谓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便可视为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4]。鉴于狭义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更为直接,它时时把握着教育跳动的'脉搏',与教育生生不息"[5],"也是正确看待、分析文化与教育的一个理论前提"[5]。由此,对课堂文化概念的理解,应该回到教育中的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中去寻求。再者,课堂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微观领域,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形态,是文化在课堂这一特殊情境中的表现。它既有文化的普遍属性,同时又具有在课堂情境中的特性,它无疑是一个包涵丰富的系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以下几点入手来界说"课堂文化"。

首先,"文化的本质是它的人性内涵,文化的社会性是人性本质的展现与发挥"[6]。"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是人的生存方式"[7]。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特征由人规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由人来赋予和认取。"文"和"人"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在人之外或者在人之前不可能有文化,同样,在文化之外或文化之前也不可能有人。"[8]可见,作为文化的主体——人,只有在继承文化的同时积极发挥其主观创造性,才能在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逐步实现个性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课堂文化的主体表现为课堂这一组织、情境当中的人——教师和学生,离开了教师和学生,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了。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一组织当中经过一定历史过程形成了相似的或者一致的信仰、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就是课堂中的社会群体——教师和学生所体现的文化,即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外显,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的规范性行为、共有的价值、意义和信仰所构成。

其次,虽然文化存在的形态多种多样,文化可以以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形态存在,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文化更本质的东西。"课堂精神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主体和内核,是课堂文化本质的、最深层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主体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目标取向等。精神层面的课堂文化是无形的,内隐于课堂文化的物质、制度层面之中,并以其为载体,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课堂精神文化体现的是一种课堂氛围,是师生在课堂上探究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面貌。

第三,课堂文化主要发生在教室(当然也不仅限于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和一节课这个特定的时间里,是一种情境性的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受一定的时空影响,具有其特殊的环境。而更重要的是课堂文化的两个主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故课堂文化的情境性主要还是体现在主体之间生动活泼的互动上,师生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来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体现在课堂"小气候"的营造和师生情感的交融上。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来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9]

第四,课堂文化形成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而教师则是挺立在课堂上的文化大树,教师们要有文化责任和文化底蕴。教师应以文化的视角,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他们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 由此,我们从教育学中就文化的狭义取向将课堂文化理解为在特定课堂空间中,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和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总和,是凝聚在课堂师生心中的一种精神文化和共同的精神信念。文化总是内隐的,凝结在人及关系之中,由课堂与课堂活动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来决定的。

二、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课堂文化决定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