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

2013-01-06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有关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 对策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情绪和将来工作的信心。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摆脱就业困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基本对策。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1 逐年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与市场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我国2006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1400万人。在新增的劳动力供给中,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达到79万人,2006年将超过百万大关,而从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同步增长。在这种形势下,曾经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了现在的“欲嫁无门”,这种残酷的现实和优越感的消失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反差,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欠佳和对自我认识不足是形成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观因素。在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广泛的多学科知识积累,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社会适应能力弱,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普遍缺乏。在择业时,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犹豫不决、见异思迁,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取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在就业时,也不去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一旦就业受挫,便觉得难以承受,给心理问题的形成埋下了阴影。

2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2.1 焦虑心理。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而这种担忧更集中的表现在临近毕业前。他们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更担心毕业后工作是否有着落,这使得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了焦虑心理,表现为生活中的紧张、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爱发牢骚、抱怨社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一系列行为。这种焦虑心理也使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遭受就业挫折后,便一蹶不振,心灵扭曲,甚至丧失生活信心。

2.2 幻想心理。大学生的就业幻想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由于害怕面对残酷的竞争结果或屡受挫折,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他们幻想不通过参与竞争,便能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整日异想天开、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不思进取,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2.3 自卑心理。大学生本身就是心理品质的“高危人群”,就业时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使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并由此引发内心的怯懦感,这种感觉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敌;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忘的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深怕说错一句话,影响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