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精、要管用
应该看到,高校“两课”面对的挑战是严峻的,“两课”的改革势在必行。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两课”的改革策略和方法提几点原则性思考:
第一,明确“两课”的定位。“两课”的定位是改革的前提,只有定位清楚,才能确定改革的方向。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两课”要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从出发点看,比较符合我们历来重教化的民族传统。但从操作看,存在定位过高的问题,难道我们是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吗?笔者认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是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全面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素质培养等等。通过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两课”定位,应当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使人“成为人的学问”是教育本质的载体,而“两课”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的载体。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好各类专业课的同时,尤其要开好“两课”,促使大学生成为我们所需要的人。高校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坚持“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符合群众”原则。“三符合”,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要求,找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对加强和改进新世纪新阶段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两课”一定要摆脱高高在上的灌输形象,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教育形式,着眼教育的实效性,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以一种比较通俗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内心深处获得感悟,真正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因此。可以精简主干课程,归并课程门类,缩减“两课”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两课”教育要注重“实践”。“两课”的教育设想是通过有效的形式保证,特别是强调课堂教育的形式,达到设想的教育目标。这种方式曾经是非常有效的,建国后“两课”曾一度是高校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就是很好的证明。但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就接受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教育,与建国之初人民群众热切希望了解党的理论、知识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果到大学依然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从“两课”设置的根本目的来看,就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改变人的认知。最终影响人的行为。从现行教育实践来看,将理论教育和实践相分离的教育的效果是很差的,因此,“两课,”教育一定要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高校“两课”改革,必须科学地解决“两课”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高校“两课”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这一定位是建构高校“两课”新课程体系的逻辑前提。依据这一逻辑前提,高校“两课”的课程体系必然由原来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转变为新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实质的“公民素质教育课”)。这一定位使“两课”的课程体系比过去在范围上加宽了,在内容上也加深了。
2.要有所创新和发展
把握“两课”创新与学科稳定的辨证关系。“两课”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就是不断发展变化,因为其中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成分,而政治意识形态是相当活跃的。当然,学科的基础理论部分是相对稳定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两课”的不断改进是必然的,但作为其理论基础,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要把握其中“变”与“不变”的关系。创新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际上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教育规律。依据这一定位和新的“两课”课程体系构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高校“两课”具体课程设置可做如下考虑:实行“一带多”方案,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列为“两课”必修课;同时开设多门人文教育课,列为选修课(必选课与任选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两课”的核心和重点,人文素质教育课是“两课”的一般课程。
笔者认为,这样改革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课”教学可以满足学生追求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需要。多年来,我们的“两课”教学过多地重视“两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而严重地忽略了“两课”对个人的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改进后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需要紧紧相联,使学生对“两课”有亲切感,为了今后走向社会的需要而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二、“两课”教学可以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大学阶段,学生比较关注社会,迫切要求探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而过去的“两课”基本上没有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学生想知道的,“两课”讲得很少,而学生已经知道和不想知道的,“两课”讲起来却没完没了。需求产生供给,供给却不一定适合需求,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越是简单的越是有用的,这就是我们多年才悟出的最简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