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树立 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

2013-01-10

(五)高等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求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高等学校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就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效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其内部活力,还要形成和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没有效益,没有资金,高等学校不可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三、高等学校管理者怎样才能 实现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

(一)更新观念,讲求效益,在效益中求生存和发展。更新观念,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终生教育、开放教育和通才教育的新观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高质量的人才。为了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增加投入是必要的,但一定时期内,国家用于高等教育的支出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高等学校要完成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提高办学效益则是高校走出生存困境的根本措施。为了生存,高等学校必须在降低用于每一个学生的正常开支的同时,寻求提高办学效益的各种措施,以维持与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既要考虑教育投资与培养合格人才数量之比的内部效益,也要考虑教育投资与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之比的外部效益;既要有经济效益,更要有社会效益。高等学校要改变只讲投资,不讲效益的思想,树立高效益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确立高等学校的效益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在效益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办学效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树立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观念。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市场经济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高等学校管理要实现以效益为主,就必须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确立教育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地位,追求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对高校而言,只讲效益不顾质量,人才“产品”就是伪劣假冒;只求质量不讲效益,必然产生教育浪费,必将导致人才质量的削弱。放松质量标准,忽视质量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走以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应作为高校的第一追求目标。从学校内部来看,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教师素质、生源质量、教育设施和课程结构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责任感、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高等学校管理者要引领教师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三)建立科学易行的指标评估体系。将评估机制引入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监督检验的过程中来,采取量化的办法,对人力、物力、财力“三大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如投入指标中生均占有教师、教工、校舍、设备、图书等等;产出指标中年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获学位人数、毕业生中专、本、硕人数之比等等。结合各年度学校经费投入及专业布点数、各专业招生数、专、本、硕专业比例数及专任教师利用率等,进行全面、科学的测算,确立合理的发展结构,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及时调整,为科学地进行办学预测和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

(四)以效益为目标,实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高等学校对人、财、物的管理,其实质是解决现有各资源的有限性与寻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改进管理是提高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人、财、物的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高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改进学校管理,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员的合理需要和心理期待,从而调动全员积极性。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改革高校内部用人制度,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打破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从而改变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在财和物的使用上,要合理地确定各项经费开支比重,分清轻重缓急,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要发挥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的整体使用效益。

(五)通过宏观调控,优化专业结构,提高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