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论教师的文化养成
论文摘要:文化养成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在师资培训中,我们更多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较忽视了教师的文化素养,导致了教师文化意识的淡薄,文化素养的降低。为此,我们必须注重教师的文化养成。文化养成意味着教师的成长是文化素养得以全面涵养的过程。教师的文化养成包括文化意识的形成,即形成文化自觉力;文化品性的全面生成,即从实践出发历练文化素养;文化比较力,即从时空之维出发建构文化比较的视野。
论文关键词:教师;文化意识;文化养成
一、文化养成:教师教育的时代命题
教师教育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前沿课题。当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如以批判教育学、女性主义教育学、现象学教育学、哲学解释学等为基点,较为深入地论证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新时期教师发展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研究的不足,特别是缺乏文化的视野。很多学者对教师做了各种隐喻,从中寻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但无论是弗莱雷(Freire)的“对话”的教师,格里涅(Greene)的“陌生”的教师,古德森(Goodson)的“历史”的教师,霍克斯(hooks)的“非理性”的教师,还是古梅特(Gru- met)的“自然”的教师,都未能充分关注文化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对此,文化人类学研究有过精辟的论断。文化人类学认为,教师的特质在于他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承负着与“文化”息息相关的教育使命。只有在“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言及教师的其他诸种人性假设。
由于文化与教师的日常生活、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从文化视角出发探讨教师成长有其独特价值。泽克纳(Zechiner)曾总结教师教育的4种主要思考视角:行为主义的教师教育、人本主义的教师教育、工具理性的教师教育、文化取向的教师教育¨。他指出,前三种视角均与文化较少关涉。
由于缺乏文化的关照,在师资培训时,我们往往用教师“培训”(或“训练”)代替“教育”。“训练”和“教育”这两个词有重要的区别。“训练”主要与培养相关技能、教学过程和思维方式有关,和受训人的观念及理解力没有太多联系;相反,“教育”旨在引出个体的思想观念和对观点的不同看法,它体现为教师的诸种理论观点,与文化密切相关(Elliott,2002)。
下一篇:剖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