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不要让多媒傩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

2013-01-11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不要让多媒傩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以其知识储备容量大,形式丰富鲜明,直观性强而备受教师们的青睐。于是逢课必用多媒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无可厚非,但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的,所以在使用时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又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语文多媒体教学 适度 学生思维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丰富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有机地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抽象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它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于是,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比如以《安塞腰鼓》为例,如果单尊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很难领会其中蓬勃的气势,如果运用多媒体,在上课导入时可以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那激昂的鼓声,磅礴的气势自然地将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接着在朗读环节,将安塞腰鼓的图片配以声音播放,使学生在听读中得到视觉和听觉双重享受,从而更快地融入课文之中,更好地理解文本。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提供的环境中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更利于他们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其目的是实现课程安排、教学活动及过程的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多媒体是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它引进语文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近年来有些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在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学过程过于哗众取宠,浮于形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程序化、简单化,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一种独立自主学习的情境,来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与顺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上做的只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学生则是按部就班地根据设定的问题回答,一旦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只要轻点鼠标答案便一目了然,学生只要扮演记录员的角色就行了,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为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创造的空间,使得学生拥有了共性而失去了个性,学生的发散思维、个体的创造力被抑制,甚而被扼杀。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和理解,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将个人的生活感受、人生体验与文本有地结合,把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形象地“再造”出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然而现在许多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语文课,在启发学生想象力方面,不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诵去进行多角度的想象,而是设定了许多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想象,这样无疑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多媒体演示的信息,这种看图说文的方式缩小了他们想象的空间,于是在老师精心的安排下,学生的想象力逐渐被消蚀。例如《春》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文中所展示的五幅图有直观的了锯,于是教师会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舂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片,然后根据图片进行提问、讨论,如此虽然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但是这五幅人为展示的图片未必是学生头脑中的春天的情景,这些图片己带上了绘画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学生看到的“春”已不完全是朱自清心中的春了,直接地看图阻碍了学生对文字的咀嚼、品昧,就想象力而言,这样的教学挤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浪费了想象的机会,剥夺了想象的乐趣,恐怕学生看文本时已不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最多只有几个“哈姆雷特”。缺少了对文本的诵读,自然就无法感悟出文字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