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3-01-14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在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成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指出,必须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自我养成。同时,制定并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考

据《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23日报道,目前我国高校几乎都已经建立了校园网,远程教育接入点有2700个左右,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一支庞大的主力军。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然而,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失范现象,令人堪忧。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成因

1、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网络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已普遍开设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但主要是讲授专业技术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德育课上,网络道德的内容更是极少涉及。部分大学生由于道德修养尚未成熟,且网络道德观念淡薄,在好奇、自我炫耀等多种心理的支配下,往往把网络当成了施展各种“绝技”的天地,并以此来证明自己驾驭电脑和网络的能力。如采用各种“黑客”手段攻击服务器、发送匿名或垃圾电子邮件,使用各种“木马”程序,盗用他人的账号密码,窃取他人的秘密,在网页中内嵌病毒性代码,散布或传播病毒等。这些行为严重地干扰了网络正常的运行秩序,同时很大程度地戕害了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的健康心理。

2、网上行为缺乏他律因素。根据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的观点,人的道德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律的因素无处不在,使你处于一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性的,是以“符号”为主体的,而不是现实社会中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的人。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中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于是,自律状态下的“慎独”境界自然难以存在或者说作用不大。这也就是说,现实的道德规范对虚拟的网络社会缺少约束、监督和控制作用,使得网络中的非道德行为有可乘之机。少数大学生或有恃无恐,或心存侥幸,在网上浏览并传播反动、色情或迷信内容;在BBS上发表过激言论;在聊天室散布人身攻击性语言甚至相互谩骂、诬蔑、诽谤等等。其网络道德行为处于一种真空的游离状态,长此以往,这种道德行为一旦“溢出”网络空间,对大学生道德素养乃至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一种无形的桎梏。

3、网络内容缺乏有效过滤。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混乱和行为误导。根据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的调查,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大约有47与色情有关。此外网上还存在许多反动的思想言论,公开进行反社会主义宣传。一些“邪教”分子在网上散布歪理邪说,扰乱人心。这些信息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使道德观念产生混乱,并且对德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削弱了德育的效果。部分大学生由于对互联网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判断力,面对浩如烟海的庞杂信息,自然也就缺乏免疫功能,待到中毒以后,已无力自拔。

4、相关法规文件及道德规范的制定严重滞后于网络发展的速度。当网络正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发展时,传统的德育,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没有及时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应用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常常找不准道德主体对象,现实生活中的他律因素在网络中又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而真正适用于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没有及时制定出来,一时间,网络社会似乎出现了道德真空。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网络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中,成为“迷途的羔羊”。其实,道德失范与违法犯罪仅一步之遥。一个人的道德失范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势必走向违法犯罪的归途。因此,网络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充实现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以重新构建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和德育内容。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网络道德观作为个人道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因此,面对网络的挑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已经成为全社会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大责任。令人忧虑的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虽有起步,但基本还属于盲区。这种现象在今天网络化社会条件下的大学校园中,对于营造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高等教育环境,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研究并探寻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刻不容缓。

1、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