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大学课堂学生资源荒废现象研究

2013-01-14

在课堂教学中,捕捉学生资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的事实: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中,把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有研究表明,师生互动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大学课堂之间的互动处于微不足道的位置。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是有教师主导的世界。而且,学生小组在课堂中只是“孤立的个体”(吴康宁1998)。这样的现实有力地说明了学生资源在大学课堂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生资源的荒废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它的影响甚至会超出课堂教学之外。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浪费不仅是金钱的浪费或物力浪费的问题,更主要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在于人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的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杜威1994)

3、隐性资源的荒废

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林存华2004)。课堂教学中,利用和开发隐性资源有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隐性资源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不易察觉的、无形的、非物质的,所以不少教师对他们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去运用它们服务于课堂教学。这样一来,认识上的不足、偏差就有可能造成课堂教学中隐性教学资源的无形流失。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很可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如果能加以利用,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而教师如果不假思索,简单化地处理,就会浪费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林存华2004)。

三、学生资源荒废原因探讨

学生资源荒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同样地,导致学生资源荒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1、意识上的原因

正如“科学知识的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无知的多种形式的进展相关联”(埃德加·莫兰2001)一样,课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也与对课堂教学资源认识的片面性并存。一提到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教育工作者就想到要定购教材、教参、教学辅导资料,或者编写教材,出试卷等等,避而不谈课堂中的学生资源。且就教材本身而言,学科本位、结构单一和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缺陷也很突出。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王君2002)。

目前,由于学校教育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还没有真正把学生资源纳入到课堂教学资源的范畴。由于认识上的单一性,没有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资源,使得学生资源始终游离于教学资源之外。

2、教师个人的原因

首先,在高校,大多数学科的教师是“个体劳动者”,缺少必要的交流。虽然各个高校都设有教研室,甚至是研究所,但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少的。甚至同一门学科的几个教师,对于相同的单元或知识点,从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几乎都是单独摸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收集、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上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教师经过相互讨论、交流和合作,能够在课堂上取长补短。但不同的教师在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上“各自为战”,显然对探索课堂学生资源不利。

其次,一部分教师不愿去开发课堂中的学生资源。他们当中有些人缺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另外一些人工作多年,习惯于根据自己形成的多年“不变经验”进行教学,少有对教学进行创新与研究的愿望。有研究表明,有些教师尽管已经有多年的从教经验,但他们并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研究者认为,这些教师对于教学生涯没有动机和愿望。而有动机的教师会尽力改善学习活动,使用创造性的策略去达成学习目标,并在不需外力推动下产生结果和坚持完成任务(MNdirangu2002)。教师主观上的懈怠,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课堂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客观上也造成了课堂学生资源的荒废。

再次,有些教师尽管认识到课堂学生资源的价值,但他们可能会低估某些重要资源的利用价值。教师常常会低估自己的学生,认为学生缺乏学习的准备,不习惯批判性思维,不能学习比较难的材料等。这些关于学生的假设严重地误导了教师自己,事实上学生知道的可能远比教师估计的要多,学生丰富的校外经验完全可以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不同的教师对于课堂学生资源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认识上的不一致,必然给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带来困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堂学生资源的荒废。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一隐陛资源的用为例,不少教师总是以惯常的思维来判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不把它们当作课堂教学资源,胡乱地处理这些“问题”,或者对此麻木不仁,使得课堂教学中隐性学生资源的荒废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