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教育为何——浅论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

2013-01-15

同时,这种教育价值观没有区分教育应适应社会的哪些方面,容易导致只要社会需要都要适应的误解;也没有把社会的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加以区别,容易助长教育发展中的短视行为.反而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个人教育功利主义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动力。教育应从根本上关注人性.陶冶人格,始终将生命意识的唤醒,人的生成放在核心地位。然而,今天的教育似乎正在背离这一目标。

当今的社会,学历和文凭逐渐成了分配工作和收入的主要依据。时下流行的制售假文凭、假学历现象,说明“学历社会”中教育的真正动力就是利益驱动。学习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有人称,读书为的是考试,考试为的是升学,升学为的是文凭,文凭为的是饭碗。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追求弱化了人们对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厌学”情绪反而加剧。个人功利主义也侵入了我们的大学校园。在今天的校园里,我们很少听到有学生去谈论人生、人性、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一系列关涉人生意义的话题。他们关心最多的是外语四、六级能不能通过,能否顺利地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是否有机会考取研究生。大学生只关心他们所学的东西在将来能否迅速兑换成钞票,至于那些不能给个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文学科根本引起不了他们多大的兴趣。

这种个人教育功利主义带有明显的个人本位论教育价值观的色彩。个人本位论教育价值观,从个体需要的角度来设计并实施教育,旨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身心健康、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它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注重个体内在发展需要,把个体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视社会的发展为个体发展的条件。这意味着将社会的功能和价值简约化,把社会仅看作是个体的简单集合,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容易出现对个体需要的过分强调,导致自由化的倾向及个人主义的盛行。

二、教育复归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不可能超出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水平,也不可能摆脱社会利益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强调教育的功利性本无可厚非,但仅仅强调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而否定其非功利性价值——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价值,却是片面的。事实上,教育功利性价值和非功利性价值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它们共存于教育目标这个统一体中。教育主要是对人类心智的开发、个性的培养、理想的建构。通过教育,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只有这样才能承载未来社会中的各种挑战与机遇,才能承载未来无限拓展的创新空间,才能在未来更好地生活。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关怀人的事业,离开了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人,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我们探讨教育目的时候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