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原则性的建议: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和相互合作的过程;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但是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是“零”起点,而课本是“非零”起点的,再加上农村中学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择业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意识?如何在这一周1个课时的课堂中充分利用时间?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的: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大家思想中的“副课”地位彻底抹去,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起来。由于学生对计算机了解和接触较少,对网络了解就更少,所以我在学校的微机室建立了局域网,将学生平时的优秀作品放到网上供大家一起欣赏,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1~5分钟的课堂导入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是对某方面知识的思索、相关故事的精彩描绘、演示实验、学生讨论等。比如在学习画图程序时,可以展示一些学生参加电脑制作大赛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在WORD教学时,可以展示一些精美的电子板报,让学生模仿;学习网页制作时,首先让学生看一下自己学校的网页,当学生看到自己学校的网页出现在电脑中时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讲电子表格时,首先展示本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成绩表,计算班总分、单项名次等,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为课堂讲解、练习作好铺垫。
(二)课堂上的严格要求和对课本的适当加工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非零”起点课本的难度较大,本人在教学上做了大胆的删节。在上课时,也取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代替课本中学生不熟悉的事例。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的获取”时,将综合活动设置为:设计农家的一年生产计划。要求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讨论自己家庭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效率以及是否可以进行改进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的心态和能够学习好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关心家庭,理解父母等家庭责任感。
(三)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有目的的练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完成有意义的任务中学会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与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很多学生在上机课上只想随意操作而不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对操作的原理和要点就会模糊不清,教师就可以布置具体的操作任务来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例如学习WINDOWS的文件基本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文件夹,查找计算机上的MP3音乐或其他同学的文件复制、移动文件到自己建立的资料库文件夹中等;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给学生展示班级学月考试成绩统计样本并布置具体录入和编辑、排版任务;讲程序设计时可以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一个任务,来让学生编程解决等。总之,通过具体的任务、明确的目标来约束学生的操作练习,也避免了学生上机的盲目性。
(四)设计一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供学生选择
因为学生兴趣多样,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高低、有差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应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以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同时引导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与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课余时间补缺、补差,将那些操作上起点很低的同学组织起来,手把手教会他们。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教学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树立教师的个人威信,可以将严谨治学、认真工作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在人格上给与身教,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和起到榜样的作用。
(五)分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由于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上机课中,熟练的学生很容易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为政,不按指定的内容操作,甚至有的一到上机课就只喜欢上网、QQ聊天、打游戏等,这样不但影响了上机课的组织教学,更严重的是学生没有学会应该掌握的技能。于是,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自己完成操作任务后,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甚至还经常举办小组比赛,表扬操作好的学生,展示完成好的作品,还要指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学生不但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还在练习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六)要结合教材,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