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早已进人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成为大加推广,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了。声像影视、多媒体课件使中学语文课堂生动活泼,魅力无穷。高师中文专业虽然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但并未同专业教学的应用结合起来。不开设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生无法适应将来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需要。
7、学科本体性课程拓展不开,适应不了语文新课改新教材的需要
中学语文新课改教材内容已显示,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其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不在于一个深,而更多的是体现为一个“杂”与“博”,当然“杂”非杂乱无章之意,“杂”与“博”指的是教师的知识门类及各门类知识面的广博,这就要求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对学科本体性课程加以拓展,而且要拓展文化类课程,方能适应这一需要。而从中文专业的教学时间计划表上已明显地看到,别说专业外的文化类学科,就是学科本体性课程门类数量也有限,面也较窄,拓展不开,适应不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再加未开设选修课,不能给课程设置以更大的空间,无法使本体性课程得以拓展,自然也不能适应每位学生对学科本体性课程的选修需求-
8、忽略了边缘性课程的设置
人类许多专门的科学与知识,往往要转化为边缘科学与知识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如在高师中文系,为什么开设普通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之后,学生却不能或者是不会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将普通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有关方面联系起来,转化为语文学科教育学、语文学习心理学。如果我们能将一些边缘性的学科开设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加强对学生语文教学及其科研实践的指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与运用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更有利于其将来从事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的改革调整设想
为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培养出能胜任语文课程改革的师资,针对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不适应之处,结合毕节师专中文系的实际,我们对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调整作如下设想。
1、确立高师中文专业适应时代需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使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使各学科课程有一个凝聚的核心,使专业内的课程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既有区分又有整合,建构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共同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基础教育语文师资。
2、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明确专业主干课,使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既能拓展,又突出汉语言教育专业特点。
3、为扩大课程设置空间,拓展课程门类,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师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课程设置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活动课。
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列人专业必修课范畴。
选修课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给学生的发展既给以导向又给予充分的自由度。
实践课包含军训、劳动、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及其答辩。
活动课,由系根据校、系、班及学生具体情况,根据培养现代语文师资的需要,与时俱进,每学期制订活动课内容及计划予以公布实施。
4、在选修课中增设文化类课程、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口语交际课程、语文教育类课程、边缘性课程
5、对相应的一些课程设置及学时作调整。
6、现以高师中文专业专科为例制定教学计划。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科(三年制)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的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情操,热爱语文教育、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较深较广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能从事现代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教研的教师和教研人员。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
2、掌握古今汉语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古今汉语文字材料的能力。
3、有比较广泛的古今中外文学基础知识,具有文学分析批判评价能力。具有较好的审美修养。
4、能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5、掌握比较系统的语文教育理论、语文学科教育学、语文学科心理学,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初步具有运用这些理论、理念设计语文教学的策略并实施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实践的能力,有进行语文教学科研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主干课程(11门)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育学、新课改语文教材研究、语文名课点评。
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科教学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