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准确。通过学习高职教育的相关文件,我们意识到,大学语文教学指导思想,还要进一步转变,这种转变的指导思想是:要明确针对高职学生的大学语文同针对其他普通院校学生的大学语文应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应该体现素质加能力的培养内涵。因为我们认识到,高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必须够用”也是内涵具有变数的标准,今天必需,明天可能过时,现在够用,未来肯定不够用。所以,人文课程要自觉担当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保证永远“必需、够用”的弹性机制,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终身学习的素质,造就他们在未来社会中保持全新自我的机能,作为主要人文课程的大学语文,要高站位,积极挖掘学生潜能,在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再从高职学生未来的“应用型人才”社会角色定位分析,“应用型”不仅是有一技之长,还有“应时应事为用”的特征。他们大多不会涉足深度探索的研究领域,也不太可能过“术业有专攻”的书斋生涯,他们的人才路线是触类旁通,由已知涉猎更多已知,兼有“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双重角色,是社会中最动态、最有活力、同时起伏沉降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所以,大学语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适用性”,“适用性”包含丰富内容,认识自我从而能够准确定位,观察别人以能交往有度,了解社会能够更好融人其中,接触自然寻找精神依傍,这些是做人的“适用性”,还有做事的“适用性”,如较强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中的从容应对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还有二者相兼的;如心理基本素质、逻辑思维素质、良好习惯素质等。
站在这个高点,检视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目标和思路变得异常清晰:高职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就是以作品为载体,通过阅读和理解,学习作品中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一些方法,达到反观自身的目的,提高做人的品位和做事的能力。具体包括如下几个层次内容:第一,汲取人生的和生活经验;第二,得到有益的方法启示;第三,培养情感和情操,树立健康的心态;第四,锻炼和提高某些能力素质;第五,培养广泛涉猎的读书习惯。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所能包容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在具体教学中,以作品确定主题,在一个主题中,有时能够体现几个层次内容,关键看教师的设计和把握。
循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首先,根据确立的指导思想制定教学大纲。选取一部分作为精讲篇目,这些篇目都有不同的针对性,并容易阐幽发微、引申升华。由精讲篇目延伸出课外必读书目,这是课堂教学的主干。还有一部分是指导阅读篇目,以及由此延伸的课外推荐书目,这部分内容主要为学生中兴趣较高的人设计。第二,认真设计每一单元教学主题及教学活动。每单元根据主要篇目策划一个大主题,大主题下还要细分小的主题,比如,第四单元,确立的总主题是“‘人’字是相互支撑”,细分为“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互牵念的友情”、“志趣相投的战友情”、“五彩绚烂的爱情”、“慈悲恻隐的同情”等分题。有网有纲,分层细述,层次本身就是对学生条理能力的锻炼。每单元根据篇目分布确定讲解内容、讨论内容和实践训练内容,教案撰写遵循“人乎其中、出乎其外”的原则,即教材是引子,是进人某一主题的前言,教师必须花费大量功夫从知识储存中搜集其他材料介绍给学生,给学生展示出更宽广的视野,材料应符合大学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讨论内容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思辨性、现实性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博览群书,还要有敏锐的视听,关注生活,从现实中摘选比较有典型性的事例。实践训练要求有情境描摹,内容必须围绕能力素质的提高,比如,观察能力训练,可以由陌生人来表演,根据行为举止推断其性格特征,也可以用语言描述方式设定情境,由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文字表达能力可以即兴出题,限时写作,这样更能调动学生思维节奏的频率。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设计一次求职场面,由学生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第三,在教学上,涉及认知层面的内容,比如,作品中所表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推荐必读书目,课堂讲述和讨论内容以及课堂作业、课后练习都和必读书目有联系。这部分内容可以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设计课堂互动内容,比如《谁不说咱家乡美》之类的即兴景观描述,由学生充当评委来打分。对作品主题或思想的讨论,鼓励有新角度新认识思维活跃的同学。第四,增加大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大学语文与素质能力培养的融合。每单元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两课时,这一环节,也是能够体现教师创造性的亮点,每一单元,教师要提纲挈领,找到教材中强调的能力素质方面培养的关节点,精心策划实践主题。比如人际交往,既可以模拟求职场面,也可以设计社会调查题目,再集中讨论各自调查经过及其他细节,宣读调查结果。文无定法,所以,大纲中只规定课时,不涉及方式。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互讨论和借鉴,以使学生能够享受最佳方案。从目前整个教学过程看,这一举措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反响热烈。第五,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校园与社会相对隔离,校园是学生生活的小社会,校园文化常常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它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形成特色,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各项活动中去。方法多种多样,首先,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设计策划富有人文色彩的群团活动,比如演讲活动、朗诵会、征文创作、辩论赛,很多教师都组织了班际间的辩论赛,活动很成功。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带动学生的热情,把握健康的方向和正确的方法,随时将想法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清楚应该注意什么。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也可以变成大学语文的讲解素材。
教学方针和方法的改革,还需有考核方式的变革与之相呼应。总体思路是:大学语文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与本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相吻合,与教学改革相配套,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相适应。考察中既体现一定量的知识性内容,又要体现与知识性相关的知识运用能力,重点要体现能力素质的提高程度。因此,将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定为40%,期末考试占60%。①平时成绩中,四分之一是课堂表现分,以考勤和笔记为依据,教师每学期抽查学生人数不能少于三次,并详细记录。抽查每名学生的课堂笔记一学期最少一次。有详细记载,最后给出分数。②平时成绩中,四分之一是平时作业分,教师每学期至少收阅两次作业,给出分数。③平时成绩中,四分之二是实践训练分,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次实践训练,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应一并设计评分表格,教师填写一份,学生代表填写几份,得出平均分,就是最后分数。④期末成绩,采用试卷考试,基础知识题占卷面分数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能力素质方面的考核分数不能少于三分之一,其他为阅读分析题。
下一篇:有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