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试析教育理想的内涵

2013-01-31

三、教育理想的特征:超前性、 批判性、导向性

第一,教育理想的超前性。教育理想是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映,但是教育理想又不是对教育现实的简单摹写和反映,而是对W育现实的超前反映,即是说,教育理想是人们所to求的教育的“未来”走向,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的人们,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基于对教育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未来的前瞻性或超前性的认识,是人们在观念中构想的教育在将来“某一时期或时段上”所要达到的可能性状态,是人们为教育所构想的“追求,’或“应然”。

教育理想作为人们超前性认识,其对象不是教育的历史或现实,而是教育的未来,而人们对未来的建构总是要立足于现实。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意味着与现实的隔绝,相反,其目的恰恰是立足于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去提升现实。离开现实的理想只能是幻想。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建构应注意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份。同时,由于理想总是指向未来的,也就难以对之进行具体的清晰的描述,如所谓的“圣人”、“完人”等描述,往往只是一种整体的勾画,是对教育未来的基本走向、基本性质的勾画。

第二,教育理想的批判性。作为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教育理想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也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反映,教育理想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对于教育现实的批判性的认识活动。其之所以如此,在于人的需要是永恒的、无限增长的,较之而言,教育现实则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和稳定性,这一矛盾决定着人永远不会安于教育的现状,而是会抱着对教育现实的不断批判与反思的态度,并以理想作为驱力来超越教育现实,指向人们所期盼的教育的未来。所以,它以其超越“当下”的应然状态,来审视教育的现实,检验其目的的合理性及行动的意义。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也正是教育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的体现。

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全盘抛弃或否定,不是不负责任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是对于教育现状与发展变化中的社会需要、人的需要之间的差距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它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假丑恶的东西加以贬抑和排斥,另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真善美的东西加以确认和发扬。也正是由于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认识,才使得教育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审视自我,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使得现实的教育活动不断朝向新的目标与高度。

第三,教育理想的导向性。教育理想包含着人们对教育未来的预测和预见,其目的是要以“未来”来规范和导向现实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教育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这种“应然”超越了人、社会及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的制约,比“现有”形态更规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一步活动的取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教育活动之所以要用教育理想来导向,首先是由教育发展的可能性决定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总是多种可能的,而究竟向哪种可能性发展,究竟是哪一种可能性才能变成现实,这就需要以教育理想作为导向。教育理想引导着教育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它昭示教育在多变的环境中,在面临不同主体的各自利益取向及要求之中,应有自己独立的主体意识和理性选择,不做“没有定见的摇摆”。其次,教育活动之所以需要以理想来导向,还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有价值意义的活动。惟有以教育理想为引导,教育活动才不会成杂乱无章的、充满矛盾的存在,才不会因利益的驱使而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而显示其意义与崇高。再次,教育活动之所以需要理想作为导向,还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往往是有缺陷的,有不合理之处。面对教育现实的不完美处,理想主义者往往从绝对完美角度对待教育现实,过分强调理想,从而怀疑现实、否定现实;现实主义者往往又视教育理想为遥远、为渺茫、为不切实际,从而满足于现实,或表现出“媚俗”的教育取向和行为。以教育理想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导向,正是为了正确地对待教育现实。这既包含着科学地认识现实,对教育现实作事实求是的评价,还包含着对教育现实的扬弃,肯定教育现实中合乎社会及教育发展趋势的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只有这样,教育活动才能不断地趋向完善。

综上所述,教育理想虽然是人们对教育未来的一种理想设定,它抑或在教育实践中永远得不到完整的实现,但这种构想却是我们心向往之的目标,成为人们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南,成为教育活动的“灯塔”。它不仅为我们朝向美好生活的追求赋予了意义,而且为我们理解教育的真义提供了认识阶梯,推动教育与人的发展与完善、社会的改革与进步携手共进、相辅相成。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