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优化策略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依据前面的研究,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强化兴趣意识。“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实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应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LsJ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在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上,学习兴趣与学生成绩之问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得到好成绩;而这种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教学指导一方面要体现新念、新思维,另一方面要借鉴、吸收前辈积累的优秀经验。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首先.环境促趣。所谓环境促趣,就是作为主导的教师善于构建民主、责任的课堂氛围,在一个民主而开放、和谐而责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民主平等是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也应符合现代社会的特点。教育民主化是教育的潮流所向,过去的以“知识霸权者”形象出现的教师现在已被要求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发展,并为终身发展作好准备,打好基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判。在建立民主的课堂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一个有责任的环境意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来说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得发展。教师必须要时刻提醒学生为获得发展而学习的责任意识,向学生阐明发展对个人、社会的意义,认清知识的作用是为了在物质生产或任何劳动领域中从事创造性活动。其次,过程促趣。兴趣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压力的释放。我们要堵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有经验的教师应把重点逐步转移到这种动因上,即:“用依靠先前积累的经验及运用逻辑操作等办法克服认识上的困难,这才是卓有成效的谋略。”这是理性的兴趣。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这种理趣。感官的愉悦是短暂的,而理趣却是持续的。第三,评价促趣。新课改在教学中提倡形成性评价,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受到人们的质疑。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现在许多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是技术化的,为获得知识而评价;新的理念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应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评价要着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在师生双方互动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所以,新的评价应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特点;应加强方法指导与合作学习,应加强学生的反思;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强化主体意识。新课标第一次将语文的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作为发展主题的地位更为关注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效能得以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真正阅读的权利,尊重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阅读选择。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背景,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博览群书、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把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结合起来,否则学生就会将我们的讲解当成一种噪音。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时间中就必须具备教育的民主思想,和学生多商量商量,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熟悉的内容和长处去教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感,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有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阅读,实现独立阅读中的自我感觉和感悟。
(三)强化介入意识。教学归根结底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即使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在组织教学、目标引领、提升效率、结果反馈、知识传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的过度干预,导致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下降的现象,但是矫枉不能过正,即使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也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学识之外,最能影响学生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诚如德国学者林德所言“真正能教导学生的就是教师的人格”,而不是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格魅力在高中阶段尤其表现得明显。高中生心智的成熟及社会化使他们更能够意识到教师品质的特点对他们学习的影响。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从两个角度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目标引领。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要优化阅读教学目标,使其更为明确、更具有层次性。目标明确就是指在阅读活动中有一定的目标指引,甚至于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优秀的教师在指定阅读活动的目标时非常注意目标的层次性与明确性,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步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其次,有效指导。敦师能够对学生有效的指导可以从教师的讲授、教师的提问、教师的反馈几个角度来进行。教师的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都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须的。教师清晰有效的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讲授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还要使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最有效的教师会保持一种顺利的、相对快捷的节奏。虽然教学活动的速度很快,但却与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能力很匹配。教师还需要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虽然提问作为课堂师生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使问题有效,必须要保证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并且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此外教师还要给予学生积极地反馈,通过教师积极的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进展情况,并以积极地态度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四)强化训练意识。语文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既有陈述性的知识,又有程序性的知识。语文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技能性。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立足于语言的训练。遗憾的是纵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没有发现一处写到“训练”的内容。对此,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曾深表遗憾。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不注重语言的训练,以机械的做题替代了真正的语言训练,失去了语文课原有的特色和个性,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在注重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今天,阅读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中学生对文本思想与精神的领会、把握和吸收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实现,那种抛开语言就滔滔不绝地分析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的教学是有悖于语文教学规律的。“强化训练”不等于多做练习,把多练视为“题海战术”那是对多练的曲解。所谓的强化训练就是要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成为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如教《拿来主义》时,如果仅仅要求学生掌握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讲了什么道理,其实对学习的益处不大。因为鲁迅先生当年提出的“拿来主义”在今天这个时代早已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了。学习这篇文章关键还是要学习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作者论证的方法、文章语言的特点等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知识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学习写作驳论文的方法上来。如对论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注意论点出现的位置,陈述论点的语句的特征等,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的特点、作用,以及自己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进行写作;对议论文的语言的分析,可以从严密和准确两个特点来对学生进行训练等。规律清楚了,再辅之以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阅读、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必然会逐步提升。
总之,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是一项综合的工程,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既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又能够吸收创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试析幼儿舞蹈与幼儿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