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燕赵文化,同时也为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和充足的营养。正如金恩忠先生在其《国术名人录》序言开篇所言:“吾中华民族 ,故称强悍,任侠尚义之人,慷慨悲歌之士,盖得山川大泽雄厚之气,故其人性情亢爽,体力健壮,天府神州,地理之关系使然也。”再次说明了中华 民族之所以形成任侠尚义之风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2 社会民俗民风的影响
燕赵故地的河北人民历来 尚武 ,从西周倡导农民“一时讲武”起已达三千余年,如从黄帝在涿州“振兵”教武、“习用干戈”时算起则已四千余年了。《汉书·龚遂传》说,渤海郡 (沧州一带)太守龚遂见人民尚武成风,担心农民遇机造反,就布告全郡“卖刀买犊,卖剑买牛”,弃武从农。《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的确,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辈出。有“千场纵赙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涿郡猛将张飞;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共产主义斗士李大钊;有英勇抗击 日寇,血染沙场的狼牙山五壮士。
当今 ,燕赵英姿更加焕发 ,全省城乡练武群众约有几十万人。如沧州地区仅在校学生习武的已逾十万人;深县组织了 6个武术辅导站 36个训练点,带动了 196村恢复了练武活动,并建立了自己县的“武术节”,举办武术学习班 ,献技、献艺 、献资料,积极挖掘整理武术套路、史料、名人轶事、口传秘诀等等。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所言:“从未有人 以原始的眼光看过这个世界。他看到的这个世界正是由一套明确的风俗 、制度和思维方式改造过的世界。”
纵上所述,社会的动荡、频繁的战事,强化了河北人民形成的尚武尚勇的社会风俗,这种风俗的延续不衰,促进了河北民间武术的形成和发展。直到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仍然保持着这种优良习武传统,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尚武习俗所赋予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不同罢了。
3.3 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3.3.1 政治与武治息息相关
近代以前,中国所面临的军事威胁主要来 自北方,尤以河北为急。自隋唐以后,中国国防形势有所变化,东北一带各少数民族陆续崛起,河北方面国防压力增大。唐以后南下中原的少数民族大都 自河北而人。河北北部外围山脉为抵御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屏障,中原政权出于保障安全 的需要,对河北的经营尤为重视。如,明朝以举 国之力、大兴土木修建的长城,在河北境内途经距离最长、修筑最坚固、建筑风格极具代表性。清代,承德成了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保定则是直隶总督署的所在地。这样,政治重心集于河北,是一种能把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与经济上的供给相对完好地兼顾起来的格局。
而国家政治与武术的关系前人多有论述,如梁启超在《新民说 ·论尚武》中引用卑斯麦之言提到:“天下所可恃者非公法,黑铁而已!赤血而已!宁独公法之无足恃,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 ,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众 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孙中山在其《精武本纪 ·序》亦论及:“吾人初不以黩武善战策我同胞,然处竞争剧烈之时代 ,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张之江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成立大会宣言》中日:“国家所以衰弱,完全因为我们把与国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金恩忠先生同样提到:“要其能驰骋大陆,虎视一世,屹立地球 ,无不恃其国民之实力,与尚武之精神而已。以上论述明确提 出了要使 国家强盛,其 民必须要具备尚武精神 ,深刻阐明了国家政治与武术的关系。
3.3.2 军事战事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 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汉代,河北被正式命为“幽”、“冀”等州。三国时期,河北成了各诸侯王国逐鹿中原、争夺地盘的主要战场。宋代 ,河北成为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辽金两国交兵的战场。河北境内战事的频频发生,无疑对作战方式、兵器使用、士卒身体素质、器械之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3.3.3 农民起义频发 ,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温床
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的掠夺变本加厉,农民破产更加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从而激起农民群众激烈的反抗。如,公元 184年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河北巨鹿人张角领导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张角领导下,“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百十万大军像暴风骤雨 ,对腐朽的东汉王朝展开了最猛烈的冲击。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隋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中的一支主要的队伍。刘六、刘七兄弟在顺天府霸州文安县率领的农民起义,是明朝建国后 15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斗争层迭不止 ,其中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颜习斋和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即是最好的事例。近代和现代,燕赵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抒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武术在农民战争中广泛应用,为河北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4 结束语
民间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在全世界积极开展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推动下,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无疑是加快开发中华武术文化资源的必然要求,对于中华武术文化全面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万春.河北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2]郑勤 ,等.神奇的武术[M].桂林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1994.
[4][美]E·哈奇.人与文化的理论[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20o6.
[6]金恩忠.国术名人录[M].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