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清代的西北史地研究在嘉道年间十分兴盛,探寻其兴起、发展到繁荣的过程,不难发现,这一研究直接源起于新疆地方方志的修纂,这类著作后因张格尔之乱的发生而受到时人关注,又因其中所包含的当代西北知识与边疆治理思想十分切合于当时知识界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思潮,于是西北史地研究成为嘉道学术中的一门“显学”。
在这一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徐松可谓功不可没。他的西北史地研究几乎吸纳此前所有有关西北研究的学术资源,在史料搜集、研究规范、学术影响等方面,都将西北史地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他本人也在传播西北知识、培养研究人才等方面多有贡献。本文将通过对学者徐松西北史地的研究成就、他的研究与当时学风的关系及其研究中所表现出的向传统史志研究回归的特点等方面的叙述分析,更全面地展现嘉道西北史地研究这一学术现象的整体面貌,以期更好地显现学术史的真实、生动与丰富。
一、因边疆方志修撰而成西北史地名家
早在乾隆朝之前,有关西北的著述已有问世,后来随着清朝用兵西北的成功与西北统治的建立,这类著作逐渐增多,或是亲历西北者的记闻之作,或是国家组织编写的国史方略,或为地方官员组织修撰的方志类著作。探究这些著述的写作动因,多是为了适应清朝政府对西北边疆的管辖治理。当时官修有关西北的书籍,主要有《平定准噶尔方略》、《钦定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大清一统志》、《钦定河源纪略》及《钦定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这些著作的修纂意义不只在于为皇帝歌功颂德,更为后人提供统治的样板。与中央官修西北著作的纂修动因相同,清代新疆的地方官员也组织修纂一些方志类的书籍,这些以佐理政事为目的的著述,因其真实性与实用性而成为后来西北史地研究最直接的渊源,徐松的西北研究也即起始于新疆方志的撰修。
徐松之前,另一位具有国史撰修经历的学人祁韵士曾有机缘编纂新疆方志,他在遣戍伊犁期间,受松筠之请主纂了《西陲总统事略》一书。徐松于嘉庆十七年(1812)被发配新疆时,时任伊犁将军是再次任职新疆的松筠。松筠委请徐松做《西陲总统事略》的增补续修工作,并在嘉庆二十年(1815)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间,安排徐松进行天山南北两路的考察活动[1]。
徐松以自己的学识优长,又对天山南北之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这使得在《西陲总统事略》基础上修成的《新疆识略》更加成熟。相比较来看,《新疆识略》在体例上更加完备,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叙述上更加准确。书中徐松不仅对于《西陲总统事略》的繁琐细目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对其内容的安排做了调整,使之更加合理;他还仿照《文献通考》之例,每门皆立小序,以叙著述之意;为简明起见,徐松还增设了道里、水道、职官姓氏、卡伦、哈萨克世系、布鲁特头人等六表,将各表分附有关门类之后,使图、表与说三者互相参证,尤其是在图表的绘制、地名的考核与事件的详略上都堪称别具匠心,虽然各幅舆图仍是不注经纬,不标比例,但在文字的叙述中,各地的经纬度已有了记录。
徐松在完成《新疆识略》同时也撰写了他的另三部西域史地著作的初稿,即《新疆赋》二卷、《汉
书西域传补注》二卷与《西域水道记》五卷。《新疆赋》前有赋序,后分新疆南路赋、新疆北路赋二章,仿汉代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的体例,以葱岭大夫、乌孙使者相为问答,分咏天山南北二路地理形势、清代开辟边疆的宏大事业,为一部清朝当代史地著作。正文之外,作者还加有注解。这是徐松著作中篇幅最短、刊刻最早的一部,今可见道光四年(1824)彭邦畴跋本。[2]《汉书西域传》为古来正史西域文献之滥觞,因年代久远,“后世考西域者多未亲历其地,耳食相袭,讹误滋多”[3]。徐松周历天山两路,又在编纂《新疆识略》中接触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考订《汉书西域传》中的古代地名沿革,并以今证古,著成《汉书西域传补注》二卷。同样在实地调查并广泛参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他还撰成了以西域水道为核心的清代新疆地理专书《西域水道记》。此二书的初稿在伊犁时期已完成[4],但其刊刻时间却较晚,《汉书西域传补注》初刻于道光九年(1829)[5],而《西域水道记》的刊刻至早也在道光十九年(1839)以后。
下一篇:《四库全书》本《明史》发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