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年,塞尔柱帝国与蒙古交战屡屡失利。塞尔柱帝国和拜占庭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的一个突厥人小部落渔翁得利,乘机发展壮大。1299年,该部落首领奥斯曼称爱米尔(伊斯兰教中对一城的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1300年又自称苏丹(意为“尊贵的”,相当于阿拉伯帝国一个省份或者几个省份的最高教政长官,也就相当于在大帝国中的领主)。虽说此时名义上还在塞尔柱帝国统治之下,但事实上帝国已无力控制该地。
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占有统治地位的突厥人被称作“奥斯曼突厥人”,汉语音译为土耳其人(Turkey)。
此后历经两个世纪的斗争,奥斯曼帝国先亡塞尔柱,后灭拜占庭,并于1453年迁都于原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经过不断扩张侵略,变成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囊括了以前存在过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这个突厥帝国称霸一时。
直到1914年,奥斯曼帝国站在同盟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10月底,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后来在凯末尔的领导下,于1923年10月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退出历史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突厥人涌向了小亚细亚一带而形成塞尔柱—奥斯曼帝国。差不多与此同时,其他部落的突厥人也在向印度方向扩张。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支是由马哈茂德(997-1030年)领导的。他们以阿富汗的加慈尼为基地,吞并了印度的旁遮普。将旁遮普变成穆斯林地区。从那时起,这里开始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印度教与穆斯林)的斗争,其结果是二战后印度半岛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留在原突厥汗国领土上的突厥后裔,今大多分布在中亚地区的五个国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他们和土耳其共和国并称为“突厥语六国”。20世纪90年代,突厥语六国定期举行首脑会议,意在建立突厥联盟。为此,曾受到俄罗斯的严厉警告。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亚洲还是欧洲,任何一个突厥政权的建立,都是在一系列内争与外斗的过程中建立的。可以这么说,突厥人往往先反叛他原有的统治者,形成较为稳固的政权,然后内讧迭起,由兴而衰,周而复始。就是这种叛逆意识,形成了腥风血雨、波澜壮阔的突厥史。
二、突厥的对外征战
突厥汗国建国之前,是某个政权统治下的部落;建国之后,周围强敌环伺。同任何一个政权一样,和周边国家的冲突在所难免。然而在对手比它强大的时候,突厥人往往会选择投降的道路而不会顽抗到底,然后又凭那种叛逆意识死灰复燃,反抗它的当前统治者。尤其是突厥汗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冲突纠葛,更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自公元552年土门建国,突厥汗国就开始一系列对西域诸邦的征战。而当时的中原北方政权,为了各自的利益也对突厥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时候突厥汗国的对外政策是“亲魏绝齐”,因而招致北齐的攻击。公元554年(北齐天宝四年,文宣帝高洋),突厥进攻柔然,柔然王南逃,齐帝“北讨突厥,迎纳茹茹(《北齐书,卷四》)”,亲自追击突厥至朔州(今山西朔县)北,突厥请降,“贡献相继(《北齐书,卷四》)”。然而当年突厥又将北齐使者扣押,交于与北齐敌对的西魏,从而又开始了与北齐的战争。
隋统一中原不久,开始注重经营西域,突厥形成对隋王朝的威胁,隋朝开始对突厥用计用兵。而此时突厥内部正因为争夺大可汗之位闹得不可开交。其中以占据西域的“达头可汗”势力最强,而“沙钵略可汗”却是突厥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北周的千金公主嫁给“沙钵略可汗”的叔父“佗钵可汗”。千金公主屡次鼓动“沙钵略可汗” 出兵攻隋,为北周复仇。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两国起战。文帝采纳大臣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策略,分化离间突厥各部。或者用和亲办法拉拢一部,或者出兵攻其一部,导致突厥汗国分为东西二部。
公元585年,隋文帝遣使联络西突厥,表示对其支持。西突厥“达头”、“阿波”两支联合,从西围困东突厥,东面又遭契丹部攻击。“沙钵略可汗”向隋朝求救,放弃原领地迁往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北)。隋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出兵击败“阿波可汗”的军队。从此,“沙钵略可汗”奉隋皇帝为天子,东突厥成为隋的藩属保护国。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文化大革命”起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