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佛教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2013-02-26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中国佛教史学[1],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与发展逐渐形成的。它一方面适应着佛教在中国传布的需要,另方面又深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通常人们只把它作为佛教史的一个分支,仅从佛教史、社会史等角度来审视某些佛教史籍的史料价值,却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史籍的史学意义。其实,佛教史学应该属于交叉学科。这里,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谈一点关于佛教史学的发展源流。

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鼎盛。宋元时期,又有新的发展。随着佛教在中土的长足发展,佛教史籍编纂逐渐呈现出三个阶段:东晋至唐初出现记录佛事的史籍,唐代佛教史籍范围不断拓展,宋元时期佛教史籍体裁不断完备。

一、最先记录佛事的史籍

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初,西行求法高僧携回大批梵文佛经,译经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运用儒学注经的方式对佛经进行注疏,同时编纂各种工具性的著录。在这一过程中,自觉记述各个教派、众多名僧史事的文字、撰著不断涌现,反映着佛教史学的形成。

东晋南北朝时期,最先推出的记录佛事的史籍,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二是关于阐扬佛理的史籍,三是记述佛教在中土传布的史籍,四是官方史书的记载。

一、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东晋、南朝时期主要有《佛国记》、《释迦谱》。

《佛国记》1卷,沙门释法显撰。又名《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记》。法显(约337-约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属山西临汾)人。“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与同学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越葱岭、度小雪山,“自力孤行,遂过山险”,遍历天竺及师子国。义熙八年(412)回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至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佛国记》为其西行求法,前后15年所见所闻。“凡所经历三十余国” [2],不仅是4世纪亚洲佛教史的重要著述,还是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交往史的重要著述,也是中国现存史书中有关陆海交通最早、最详细的记录。“叙述古雅”,为游记的杰出代表,深受中外学术界重视。

《释迦谱》,僧祐撰。僧祐(445-518),本姓俞,其先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父世居建业(今江苏南京),《高僧传》卷11有传。“造立藏经,搜校卷轴”,开佛寺收藏佛教文献之先,撰有《出三藏记集》、《释迦谱》、《弘明集》等。《释迦谱》,是在当时谱系之风影响下出现的第一部记叙释迦族世系传说、释迦一生事迹至阿育王时佛教传布情况的专门著述,为中国撰著佛传之始。据唐代《开元释教录》卷6著录,此书有广、略二本,广本10卷,略本5卷。

二、关于阐扬佛理的史籍,主要有南朝时僧祐《弘明集》。

《弘明集》14卷,序云:“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选辑自东汉末至南朝梁阐扬佛理的论著,并保存有反对佛教的论著,如范缜《神灭论》等。入录共百人,僧人19。从文学的角度讲,颇类《文选》一类的总集;从史学的角度说,则近似于《尚书》记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