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重寻翰墨缘,温城绝业得珠联”,“经神绝业如相待,一瓣心香奉董何”,《闰六月,三十重度,时(春秋释例)成,题四章示诸生》中的这几句诗正道出了刘逢禄以复兴公羊绝学为己任,接续董仲舒和何休统绪的心声。
刘逢禄在《释例》中说:“何氏生东汉之季,独能巢括两家(董仲舒、胡毋生),使就绳墨,于圣人微言奥旨推阐至密。惜其说未究于世,故竟其余绪,为成学治经者正焉。”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是公羊义例的集大成之作,构建起了公羊学理论体系,但受文体所限,却只能随文夹注,所有义例都散见于注文之中。而何休所撰《春秋文谥例》又已失传。因此,公羊学虽以“义例”说《春秋》闻名,但却一直缺乏系统的总结性的归纳,以致后世对公羊义例多有误解和争议。刘逢禄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复兴公羊学,必须解决这一瓶颈问题。而在清代公羊学序幕初揭之时,孔广森作《公羊通义》,又否定何休“黜周王鲁”之说,别立“三科九旨”,自乱公羊家法,于是解决这一问题显得尤为急迫。所以,刘逢禄要“寻其条贯,正其统纪”,用力十余年,“为《释例》三十篇”,第一次系统归纳了公羊学繁杂的义例,为清代公羊学日后的辉煌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 立足于社会变革的公羊义
杨向奎先生说,刘逢禄出而公羊学的局面为之一变。在刘逢禄之前,清代公羊学已出现了庄存与的《春秋正辞》和孔广森的《公羊通义》等专门著作,但只有刘逢禄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才被称为清代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因为只有到了刘逢禄这里,才是真正坚守公羊家法,才算是真正接上了董仲舒、胡毋生至何休一脉相承的公羊统绪。刘逢禄的公羊学正是在力申董、何之说的基础上,阐述自己之经说及对时局之主张,他对公羊学的全面阐发及适度的改造,奠定了清代公羊学的基础。
公羊家有所谓“三科九旨”之说,认为这是孔子作《春秋》的基本原则。“三科九旨”,何休认为是“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一科三旨”)、“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三科九旨”)。徐彦《公羊义疏》又提到宋衷之说:“案宋氏之注《春秋说》:‘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通三统,三曰异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绝。”’宋衷所说“三科”与何休“三科”并无矛盾,“张三世”就是“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通三统”就是“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异外内”就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只是顺序有所调整。差别在于何休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即“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而宋衷则别立“九旨”。
刘逢禄洞悉“三科九旨”是公羊学的精髓,他明确宣称:“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无《公羊》则无《春秋》,尚奚微言之与有?”他批评孔广森“三科九旨不用汉儒之旧传,而别立时、月、日为天道科,讥、贬、绝为王法科,尊、亲、贤为人情科。如是,则《公羊》与《谷梁》奚异?奚大义之与有?”刘逢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将公羊义例归纳为三十例,其首三例为“张三世例”、“通三统例”、“内外例”,即将“三科”置于首位,准确地抓住了公羊学的最核心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张三世”、“通三统”、“异内外”就是刘逢禄公羊学最为重视的内容。但他似乎有意淡化“九旨”,《释例》中甚至没有出现“九旨”的字样。直至晚年,刘逢禄才有以“时、日、月,爵、氏、名字,褒、讥、贬绝”为“九旨”之说,虽不同于何休,但亦属汉儒之旧传。刘逢禄所处的时代,大清帝国已经失去了“康乾盛世”的光环,正在逐步走向衰落。嘉庆皇帝接手的其实只是一个徒有大帝国外表的空架子,君主专制制度末世的乱象已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刘逢禄看到的正是风雨来临前夜的清朝,他身后十一年,鸦片战争就爆发了。相较“康乾盛世”的盛景,嘉道时期臣民的失落感是可以想见的。刘逢禄敏锐地觉察到了隐伏的危机,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和朝廷官员,挽救衰落中的大清王朝在他心目中是责无旁贷的。他的心态与何休当年那种“衰世救失”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张三世”、“通三统”、“异内外”的排列固然是刘逢禄对宋衷之说的一种赞同,更是他针对时局所做的一个有意识的选择。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他暂时回避了“九旨”,以免陷入相对次要的书法纷争。他急切要做的是从公羊大义中揭示治乱兴衰的规律,寻找起衰救弊的途径。
下一篇:反抗帝国主义的另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