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

2013-03-07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内容提要 “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最早导源于列宁,但列宁只确定了这一理论的二元架构,并未对之详加论述,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伏笔。早期共产国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正是以列宁的二元架构为指导。此一问题成为理论争议,乃基于对国共合作政策之检讨,于是有托洛茨基派与斯大林派之大交锋。以此交锋为背景,中共内部既发生分歧与分裂,国民党及自由马列学者也卷入进来,形成国内的社会性质大论战。而在论战中,各家均认可“半殖民地”之说,而于“半封建”歧义纷呈。经过论战,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逐渐得以彰显,而最后由毛泽东总其成。

关键词 半殖民地 半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简称“两半”)是中共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总概括,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根本观点,是人们观察近代中国社会的总理论。这里,笔者想就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作一点学术史的考察。

1932年,托派分子李季指出,“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习用的。例如《法兰西内战》中就有“半封建”一词。自由马克思主义者胡秋原则认为,“半封建”一语出自马克思《资本论》。他们的考察表明,“两半论”在马恩原典中有一定的理论依据i。

不过,作为专门揭示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观点,“两半论”并非来自马恩,而是来自列宁。

“半殖民地”一词,原是列宁著作中的习语。在使用这个术语时,列宁有过“像波斯、土耳其、中国这一类的半殖民地国家”、“正在被人活活瓜分的国家”的讲法。同时,列宁也用“半封建”来概括中国。例如,1920年7月26日在共产国际二大作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报告时,列宁就两次使用了“半封建”。至于“半封建”的意思,列宁使用过“封建关系或宗法关系和宗法农民关系占优势”、“资本主义前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等讲法。

列宁是在阐述其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背景下讲这些话的,而将其提炼出来专门指导中国革命,乃始于共产国际二大。当时,以莫斯科为核心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许多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在中国,不仅开始出现共产党组织,而且原有的国民党也与莫斯科建立了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列宁的上述论断由共产国际二大以《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的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很快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革命行动指南ii。

列宁的论述有两个基点,一是确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二是拈示出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因此,学者们一般认为,最初指明中国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就是列宁。

列宁著作中还散见着“半无产阶级”、“半无产者”、“半小资产阶级”、“半贵族”、“半农民”、“半附属的民族”、“半野蛮生活”、“半劳役式的剥削制”、“半中世纪制”、“半愚昧无知”、“半不自觉”、“第二半国际”一类词语。可见,“半”是列宁著作中一个常见的语式。

但是,列宁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情形,毕竟不了解。当时,在共产国际内部,也没有中国问题专家。因此,列宁的“指明”只能是“理论原则”上的,还“没有将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作为中国社会性质的一个确定的词汇”。同时,列宁也没有就两个基点的相互关系(例如主次关系)作出论述。有时,他似乎暗示中国是资本主义关系占先,有时又暗示封建关系为主。这样,就为后来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例如,1920年7月19日,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上作报告,讲到:“目前国际形势的基础就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这个新的、最高的和最后的阶段在二十世纪已经完全确定了。”中国这类“处于半殖民地地位的国家”,乃“被最富有、最文明和最自由的国家置于殖民地附属地位”,说明中国已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7月26日,列宁又讲到“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说这个问题“引起了某些意见分歧”,而大家一致的意见是不使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概念,而改用“民族革命运动”。列宁界定这个概念说:“任何民族运动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因为落后国家的主要居民群众是农民,而农民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关系的代表。”尔后,共产国际二大通过经列宁同意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其中第一条包含着“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例如中国与印度)”的词句。到1923年3月,列宁甚至说,中国等国家的发展“已完全按照一般欧洲式资本主义的标准进行。在这些国家里开始了一般欧洲式的波动。”这显然是在强调资本主义关系。与此相对应,1921年6月24日共产国际三大的一次会议上,托洛茨基发言说:“印度、中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在国际市场上并不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这一发展已达到的程度,对于日本、中国和印度的革命发展,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后来托派关于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总观点,即肇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