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

2013-03-07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提要】本文是关于北朝世家大族的个案研究之一,论文选取了太原王氏这一由北至南,又由南入北;先显于南,而后达于北的独特家族,重点论证了这一家族宗族背景及其与宗族、乡里的关系,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南北士族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差异。

在北朝高门大姓当中,太原王氏是一个很独特的家族。北魏初年,东晋太原王氏的后裔王慧龙只身渡江降魏,以此为契机,江左盛门太原王氏重新立足于北方社会;北魏太和中,王慧龙之孙王琼又以孤子之身得入“四姓”,成为北朝士族中的一流高门,历隋唐而声名不坠。作为魏晋旧门,太原王氏由北至南,又由南入北,先显于南,而后达于北,其经历与其他历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的北方士族迥然有别。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这一家族与乡里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北士族社会环境的差异。

一  王慧龙的北奔及其家族背景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历史,始于东晋丧乱、北魏勃兴之际。在东晋末年的主相矛盾中,太原王氏的两支分别依附于孝武帝和会稽王司马道子,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翻云覆雨,最终两败俱伤,死亡殆尽,王辑之子王慧龙幸免于难,只身降魏[1]。

据《魏书》本传及《通鉴》系年,王慧龙北奔的情况大致如下:晋安帝兴元三年 (404),刘裕讨灭桓玄,独秉朝纲,以谋反为名,诛杀尚书左仆射王愉及子荆州刺史王绥。王愉之孙、王辑之子王慧龙为沙门僧彬所匿,西上江陵,投靠叔祖王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义熙元年 (405),刘裕荆州刺史魏咏之卒,习辟疆与江陵令罗修、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奉王慧龙为盟主,举兵欲袭江陵。刘裕恐荆州有变,遣其弟刘道规至荆州,起兵密谋流产,罗修与僧彬奉王慧龙北投襄阳,在雍州刺史鲁宗之的资助下,投奔后秦。北魏太常二年 (417),刘裕灭后秦,王慧龙遂入北魏。

王慧龙北奔,事起张惶,身无信物,来历难明,其士族身份在当时就曾引起普遍怀疑。崔浩见“慧龙鼻大”,符合江东“齄王”的相貌特征,遂以为“信王家儿也”[2]。其后鲁宗之子鲁轨入魏,谓王慧龙为私生子,本人亦无从辩白。至太和年间,郭祚与王慧龙之孙王琼争并州中正,仍谓“琼真伪今自未辩”[3]。北齐魏收著《魏书》,属王慧龙郡望为“自云太原晋阳人也”,述其北奔事为“其自言也如此”,引起王氏家族的不满,从而引发了一场“秽史”风波[4]。唐李延寿作《北史》,力矫魏收之失,却又不得不在王慧龙北奔事后重重加上一笔“自言如此也”。于是,北朝一流高门太原王氏的谱系,遂成为一段历史公案,千载之后,更无明证可寻。但寻绎现有史料,还有可供推测的余地。

关于王慧龙的身份:晋宋易代之际,诛杀惨烈,某一家族被诛后,有个别子嗣在故吏亲旧的保护下得以幸免,这种情形在当时较为常见。如桓玄诛王元德,其弟王仲德奉元德子出奔刘裕[5];刘裕族诛渤海刁氏,“子侄无少长皆死,(刁)逵故吏匿其弟子雍送洛阳”[6]  。刘裕诛杀东晋宗室,司马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7]。王慧龙的经历与上述情况类似,其自叙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与南北史传中所见的重大史实基本吻合,无明显的破绽可言,参照其相貌特征和文化素养,王慧龙系太原王氏之后,当无大问题。至于王慧龙是否为私生子,在“不避庶孽”的南方士人中本是件无足轻重的事,而在“重嫡庶,鄙侧出”的北方社会,则成为前途攸关的大问题。因此,一旦王慧龙被鲁轨指认为私生,虽有崔浩“成赞其族”,亦只能“久不得调”。北魏承十六国战乱之余,谱牒流散,多有豪强冒入士流,《魏书》中郡望属“自言”者不胜枚举,其中甚至包括累世贵显的弘农杨氏[8],而唯独对太原王氏有如此强烈和持久的非议,主要原因恐怕不在“伪托名族”,而在于“私生侧出”,而《北史》所删的,正是鲁轨指王慧龙为私生的一段记载,这也许正是太原王氏最为敏感的隐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