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来袭后,日本和元一直没有邦交,但贸易却很兴旺。元末明初,九州和濑户内海延岸的土豪们也大多从事贸易。他们是一种武装的商人集团,在贸易不顺利时往往变成海盗,骚扰中国和朝鲜的沿海地区,中国和朝鲜称之为倭寇。1368年明王朝的朱元璋把元赶到北方,从第二年开始,曾数次向日本派出使者,敦促日本朝贡,要求禁止和镇压倭寇。使者在九州会见了南朝的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但由于当时日本还不知道元为明所代替,对元仍保持警惕戒备的态度,加上日本正处在南北朝 内乱中等原因,所以谈判没有成功。
1401年,(应永8年),足利义满命令九州探题禁止倭寇,同时向明派出使者,建立了邦交。于是在1404年达成了所谓的「勘合贸易」,规定以有无勘合符来区别政府和民间的商船。勘合符由明朝中央府的礼部发行,规定每一代皇帝发行100道。日本的勘合船区明时,要携带勘合符去,于明朝方面所持的帝薄验对,吻合则准许贸易,并把用过的勘合符收回。
明朝的皇帝换代时,要交回未使用过的勘合符,领取新发行的勘合符。在整个明朝期间,共发行了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6种勘合符。勘合船在中国的宁波接受验证,在北京交易。因是朝贡的形式,不征收关税,连滞留费,搬运费和归国费也由明朝方面负担,所以日本方面的利润很大。
与明朝的邦交形式,对中国来说是传统的外交形式,但在日本当时就有许多人持批判的态度,义满死后,第四代将军义持听从了认为是日本耻辱的一件,中断了与明朝的邦交及贸易,但第六代将军义教于1432年(永享4年)又加以恢复,并借此机会修改了勘合贸易的规定,规定贸易每10年1次,船3只,乘员300人。
当时日明贸易的中心是博多和界。勘合贸易的实权最初是由幕府掌握,后来落到有实力的大名大内氏及于其勾结的博多商人,以及另一个有实力的大名细川氏及其勾结的界商人的手中。最后贸易最终被大内氏独占。1551年(天文20年)大内氏灭亡,勘合贸易也随之断绝。于是倭寇又逐渐开始活动,一直延续到16世纪末才为丰臣秀吉所禁止。
朝鲜在高丽王朝末期遭受倭寇之害尤甚于中国。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了李氏朝鲜。朝鲜也要求日本禁止倭寇,义满同意了这一要求,因而缔交了邦交,采取与勘合贸易同样的形式,进行日朝贸易。不过,在邦交恢复后,倭寇仍然没有停止入侵,朝鲜水军于1419年(应永26年)袭击了被视为倭寇根据地的对马。这次事件被称为「应永之外寇」。由于朝鲜并无侵略的意图,贸易在这事件之后照常进行。但由于日后逐渐缩小了给予居住在三浦(富山浦,乃而浦,盐浦)的日本人的各种特权,对此感到不满的日本人于1510年(永正7年)发起所谓「三浦之乱」的叛乱。叛乱遭到镇压后,日朝贸易开始衰弱。
在日本的文献上可以看到冲绳在7-8世纪以南岛等名称派使者来日本朝见的记载。琉球王国利用当时明朝禁止民间贸易的政策,广泛地展开同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中转贸易,一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到16世纪中期,随着中转贸易的衰退,琉球王国也衰落了。
1543年(天文12年),一艘由澳门开往宁波的葡萄牙船,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种子岛。这是日本人接触欧洲人的开始。1549年(天文18年),耶稣会(天主教一个传教团体)的创始人之一方济格来到鹿儿岛,后来拜访了山口的大内义隆和府内的大友义镇,受到他们保护,主要在中国和九州传教。当时的大名都希望能富国强兵,所以贸易的利益有很大吸引力,但对天主教的传教抱着相当警惕的态度。葡萄牙人不能靠近,不准传教的大名的领地,所以鹿二岛的岛津禁止天主教时,就在松浦氏的保护下,转移到平户;10年后松浦氏一度禁止传教,就进入到大村纯忠的领地横濑浦,接着又进入了长崎。
下一篇:玛雅文明的秘密与玛雅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