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本文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里耶秦简研究》(批号:05BYY024)的阶段性成果。
的罪名,并且还要把胡说者送到官府去。”现经查问,船确实丢了,已沉到水里去了,原因是甲寅之夜发了洪水,水涨得很大,把系船的绳子撑断,船就漂走了,找也没找到……
二、 1(12)10号简
《选释》P20:
J1(12)10正:廿六年六月癸丑,迁陵拔讯?、蛮、衿/
J1(12)10背: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蛮、衿害弗智(知)/(2)
按,“拔”当作“掾”,此殆未细审字形而误(J1(9)984简“迁陵掾”,《选释》、《简报》亦释为“迁陵拔”,并误)。“掾”是官署分曹治事的属吏,云梦秦简及敦煌、居延汉简屡见不鲜。“?”当作“抨”,此字右旁不甚清晰,但末笔右拐仍很明显,释为“?”,殆由不习篆书,不知“平”字篆法之变而误(“平”字中竖既可向左、亦可向右)。“讯抨”其实就是刑讯。
此简虽已残断(下半截尚不知所踪),但其正、背面“蛮”“衿”二字之后均有重文符号,却不容置疑。这足以说明,“蛮”“衿”二字必须连读,否则无以成句(“蛮衿” 指当地少数民族)。
所以,笔者认为,J1(12)10简应当读作:
(正面):廿六年六月癸丑,迁陵掾讯抨蛮衿,蛮衿……
(背面):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蛮衿,蛮衿害(曷)弗智(知)……
按,故楚西南边界,在今广西境内,“越人”可能就是侨居于酉水中上游地区的西越之人。看来,本简算得上是一条吞舟之鱼,它透露了一场血腥的民族冲突。“越人以城邑反蛮衿”,说明当地少数民族对越人的欺凌与歧视较为严重,而两个民族之间的这场冲突也具有相当规模。质言之,廿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酉水流域的社会治安尚不稳定,民族矛盾依然存在。
三、J1(8)157 号简
《选释》P13:
J1(8)157正:卅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启陵乡夫敢言之:成里典、启陵邮人缺,除士伍成里?、成(按:?、成皆人名),成为典,?为邮人。谒令、尉以从事,敢言之。
J1(8)157背:正月戊寅朔丁酉,迁陵丞昌却之启陵:廿七户已有一典,今又除成为典,何律令?应尉已除成、?为启陵邮人,其以律令。/气手。/正月戊戌日中,守府快行。正月丁酉旦食时,隶妾冉以来,欣手。(3)
1,“却之” “迁陵丞昌却之启陵”,《选释》无注,审慎。有人解释为“迁陵名叫昌却的县丞来到启陵乡”(4),实不过望文生义而已。其致误之由,大概是没有注意到J1(8)134简亦有“却之”一词:“(廿六年)六月庚辰,迁陵守丞敦狐却之司空。”(5)这里,司空是官名而非地名,实不容置疑,故“之”不能训“到”。更为重要的是:始皇廿六年,迁陵代理县丞(守丞)名“敦狐”而非“敦狐却”亦有铁证!此见J1(16)9简:“廿六年五月,……迁陵守丞敦狐告都乡主:以律令从事。” (6)其实,敦狐次年仍未迁官。J1(16)6简提供了这一线索:“廿七年,……三月庚戌,迁陵守丞敦狐敢告尉:告乡司空、仓主,听书从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