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

2013-03-11

二、《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上海博物馆编选,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

上海,濒东海,居长江口,扼水陆交通要冲。南宋咸淳年间设镇,元至元时设县,明清时期,上海、嘉定等县隶属松江府。自明万历至鸦片战争前夕,随着江南商品经济和海上交通的发展,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的商业城市。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上海则成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缩影。解放后,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上海市区暨嘉定、松江等郊县,发现许多宋元以来遗存碑刻,特加整理、选录、编辑出版。该《选辑》共收录碑文二百四十五份,分编为“沿革和名胜古迹”、“社会经济”、“会馆公所”、“社会治安”、“学校”及“其它”六类,其中反映明清时期上海地区赋役制度、水利、手工业、商业及航运业的碑文,占了最多篇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内容之一是民间税粮改折银两征收,此举在当时有何种意义,本《选辑》第六四、六五号碑文向我们提供了翔实生动的材料。嘉定地区原有漕粮之征,但“地不产米,止宜木棉,民必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籴米,方可□展艰难。民不堪命,遂至十室九空,竟成蒿莱满目,必须改折漕粮,乃可挽回流窜。”后来奉旨改折银两征收,“万姓欢呼,如去汤火”,“向者逃亡之室,父子相保,荒茅乱菼之区,鸡犬相闻。”这是张居正改革能够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有力佐证。

清朝政府比较重视兴修水利,吴淞江是重点工程之一。“吴淞江为众流入海之要津,实东南水利之关键”,若年久失修“潮沙渐湮,溪港无源。农田失利, 潦为害。漕艘商舶,改经黄浦,风涛震惊。”[⑨]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多次进行大规模挑浚,有关碑碣详细刻载了工程时限、规模、丁夫“计方受直”的工价等,是研究江南水利史的珍贵资料。明清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特别是康熙年间开海禁以后,上海沙船业有较快的发展,大小船只使用许多舵水工人“悉系雇用贫民”,码头上搬运货物的扛夫、箩夫,也是商号“随便雇用”,工价都有详定数目,明显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清政府指派封建牙行(又称“税牙”)对沙船商人进行严密控制和百般索诈。船入港要“择牙报税”,出港要“具舱单请验给牌”[⑩],“税牙阳奉阴违,留难掯报,致使舡不得验,货物发霉,商人坐困。”[11]在盘根错节的封建势力钳制下,上海沙船业得不到正常发展。由于船型落后、设备陈旧,后来无力与外国先进的轮船相竞争,结果日趋衰落,直至夭折。

这本选辑还收录了有关会馆、公所的碑文一百十七份,细心研读这些资料,可以发现一些与北京不同的情况:上海商人会馆出现的略晚,最早的一处建于清顺治年间。数量亦少,鸦片战争前共建立了二十六所。性质较单纯,几乎都限于祀神、义举方面,绝少直接干预经营活动。如顺治年间出现的“关山东公所”,就是关东、山东两帮商人的葬埋公地。“上海商贾汇集,凡贸易于斯者,类有此举”[12],“会馆者,所以祀神明,以联桑梓也”[13],就是当时情况的写真。迨上海开埠后,情况发生巨大变化,会馆、公所的建立出现高潮,前后共有六十余处,其作用也在嬗替演变。以光绪年间建立的水木工业公所为例,除“给医药,施棺榇”外,还“订同业之规划”、“和解其争讼”,面对外强入侵的严重局面,公所极力鼓吹自强自立之精神:“团体者,自强之妙用也。……然而慈善事宜者,团体之余绪,非团体之精神命脉也。精神何在?在悍御外侮,而爱护其同类;命脉何在?杜联合心志,而切劘其智识材能。”[14]这则稀见史料,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外国资本的矛盾。在此期间,还有不少会馆直接演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同业公所,它们在近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三、《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