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

2013-03-11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目前,中外学者研究我国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风气日盛,需要更多地发掘、整理、出版有关史料,以使研究工作在更为扎实的基础上进行。官修正史、档案文书、地方志乘、文集笔记无疑是必须凭依的,大量钩稽排比、鉴别考订的工作有待继续,而各地历尽沧桑保存下来的众多碑碣,往往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一向为学者所瞩目。近两年来,我国就连续有三种关于北京、上海和苏州的碑刻选集刊行问世,为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提供了异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实在是桩可喜的事,值得向广大史学工作者推荐。

一、《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

中国人民大学李华编录,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统治中心,四方辐辏,士商云集,会馆之设,冠于全国。以清末为例,北京共有会馆四百余处,其中绝大部分为封建士大夫应试候选的居停之所,是同乡人的“试馆”。属于工商业者的会馆(包括公所、公会),有五十余处,时称“行馆”。这些会馆的设置,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文献记载寥寥,语焉不详,有关碑刻便成了极重要的原始资料。本书编者李华多年从事清代经济史的研究工作,一九六一年尝对北京工商业会馆遗址进行普遍考察,访得明季以降有关碑刻近二百块。经过挑选、整理、标点,一九六四年付排,后因故中辍,直至前年才和读者见面。全书共收录九十余件较有价值的碑文,其中明代二件、清代七十一件、民国二十四件,涉及到四百间会馆、公所乃至公会的广泛内容,重点是清代北京商人会馆。系统整理出版这方面的碑刻资料,在国内尚属首次。

通观该《选编》,读者可以清晰看出北京工商会馆的兴衰与嬗变。据山西平遥颜料会馆等处的碑刻记载,自明代中叶起,北京就出现了商人会馆。明末清初,兵革扰攘,多数会馆难于幸免。康、雍两朝,渐有增加的趋势,还出现了突破地域观念、按行业组织起来的商人会馆,如皮箱公会、西金行等。乾、嘉、道时期,工商会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诚如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颜料行会馆碑记》所云:“京师称天下首善地,货行会馆之多,不啻什百倍于天下各外省。”可以说,清朝中叶是北京工商会馆的全盛时期。庚子之变,北京罹于兵燹,许多会馆倾毁废止。事后各地商人庀材鸠工、重整殿宇,恢复了一批,其中以山西商人会馆居多。《选编》中不少碑碣,便是记叙重修经过的,镌诸青石,以求垂之永久。鸦片战争后,北京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较大发展,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奉旨创办“京师商务总会”,各行各业便利用一些会馆成立了同业公会,如采面同业公会、芝麻油业公会等,唯其作用与商人自发筹建的会馆已迥然不同了。

北京工商业会馆的性质,是学术界尚在讨论的一个课题,迄无定论。李华在本《选编》前言中认为,会馆即行会,它与欧洲中世纪行会基本相同。我国有的学者对此特相反看法,认为会馆还不是行会,更有别于欧洲型行会。日本加藤繁则认为,不是建成了会馆才组成行的,但会馆的出现,加强了行的组织,成了行的中心。《选编》为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许多原始资料,它必然引起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从琳琅满目的碑刻资料看,北京各会馆的缘起、宗旨及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尽相同。若概言其共同之处,约有四端:崇祀神明、敦睦乡谊、兴办义举、襄助经营。

在封建时代,商人们总是祈望得到神灵的庇祐,旅途平安、财运亨通,所以绝大多数会馆都把“答神庥”做为第一要务。如山西商人“同在临汾乡祠公会,默叨神贶,保护平安。”[①]同时,各地商人旅贾于京师,“恐乡人越数千里来,无以联之;或渔沈若路人,不相顾问。”[②]因而设立会馆“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③],一般会馆都为同乡中欲宿栈假馆者提供方便,个别的如临汾会馆还供治病养疴之用。另外,为体恤同乡客死京师、棺木无力回里者,不少会馆还有义园之设,“庶死者入土为安,而夜台当无零露之悲矣。”[④]象鄞县会馆等完全是为同乡人死亡停枢、春秋祭祀、择地安葬而设。以上三个方面,即“贾人所以答神庥、笃乡谊、萃善举也。”[⑤]可以说是北京商人会馆的主旨,也可以说从精神上和物质上起到了襄助经营的作用。至于会馆直接涉足、影响工商业经营的资料,鸦片战争前的碑刻记载寥寥:一条是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桐油行商人以会馆为纽带,与牙行展开斗争[⑥];一条是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靛行会馆自设经济四名,以防“外牙索诈滋扰”[⑦]。迨鸦片战争后,这类记载才有增加。首先,维护商人利益、抵制牙行勒索的斗争进一步强化。《临汾乡祠公会碑记》约定山西省商人“自今以往,倘牙行再生事端,或崇文门税务另行讹诈,除私事不理外,凡涉同行公事,一行出首,众行俱宜帮助资力,不可藉端推诿,致失和气。”其次,对新开店铺提出某些条件。如“有新开猪店,必须在财神圣前献戏一天,设筵请客,方准上市生理。”[⑧]第三,限制招收学徒人数。如《糖饼行永远长久碑记》规定,从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起,停止收徒弟三年,期满后“各家炉房收徒弟一名,各徒弟家出银三两。”第四,规定工人工价及工作时间。如糖饼行有五块碑刻都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这里就发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会馆直接关涉工商经营的资料几乎全集中于晚清至民国年间,究竟是会馆的性质、作用到这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抑是以往的史料尚付阙如?这就有待专家学者研讨剖断了。

这里我们要高兴提及的是,日本东洋学文献中心目前也在陆续出版一套类似的资料集。原来,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加藤繁博士曾对北京商人会馆进行过调查,撰有专文。四十年代,仁井田陞博士继续了这项工作,搜集到北京五十余处会馆、公会的碑文、章程,并对知情人进行了访问。他原拟撰写一系列论文,但不幸于一九六六年谢世。为不使这些史料湮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佐伯有一教授在田仲一成助教授协理下,决定将全部资料编注出版,书名为《北京工商基尔特资料集》(《北京工商ギルド资料集》),自一九七五年至今,已刊印了六册。该集将各会馆、公所的地址、建筑状况、碑刻与匾额内容、调查问答笔记等一一编录,并附有加藤繁、仁井田陞等人论文摘要和许多注释,搜罗齐备,资料精当。一九七八年《历史研究》第四期将李华先生为《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所写的前言发表,佐伯有一教授读后十分兴奋,寄语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乔木院长,望早日与李华先生取得联系,并表示愿将所掌握的资料无保留地贡献给中国学者,诚挚之情,跃然纸上。未几,两位学者在京相晤。佐伯有一教授欲将《选编》中的若干碑文收到他主编的资料集中出版,李华先生欣然同意。今后,我国有识之士若也将该资料集全部译成中文出版,何啻有益于学人,不亦是中日学术交流上的一段佳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