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觅路与清障: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邓小平

2013-03-12

邓小平来到法国之际正值“法国经济萧条,工厂开工不足,物价上涨。由于大批复员军人返乡,使得就业问题益发突出”。这个状况直至1922年才开始好转。 其直接后果是使他的求学之梦破灭,在工厂中做了四年工,感受了工头和资本家的面目。当时这些正在经历幻灭煎熬的年轻人中弥漫着激愤之情,他们大声疾呼:“苦工吃饭而不得,勤工学生复有何法?”这些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家庭虽然大都比较清贫,但在国内温饱一般不成问题,也没有做过苦工;来到法国,反差太大,即使有些找到工作的学生,也愤愤不平说:“这种魔鬼式的掠夺,比杀人、放火、打劫的强盗,还要厉害些呵。”但邓小平不是仅仅关心个人蝇头小利的鼠目寸光之辈,这些激愤情绪不可避免浸润着他的年轻的心灵。

应该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解读邓小平的选择。

世界大战、一次又一次的世界经济危机、十月革命,是决定20世纪上半叶乃至整个世纪世界面貌的决定性因素。面对这些重大事件,各国、各党和各种社会力量都在调整自己的对策。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布尔什维克主义……争强斗胜。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争斗!这是一场在各式各样的神圣旗号下以超过一亿人的生命和鲜血烹成的鸿门宴!在如此复杂纷纭的环境下要作出正确的选择,谈何容易?

邓小平选择了“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这意味着什么?

这首先表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想图景。

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容许和鼓励对各种理想的追求,一个对历史进程有所建树的人的眼光必然超越个人的目前利益。重要的不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某些具体特征的描绘,对一个社会的特征的认识必然有很多变化,值得珍视的是人们对更加美好社会的勇敢追求。当1927年初邓小平回到阔别六年的祖国的时候,他已经是以身许国的革命者,念兹在兹的理想、信念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公正。

其次,这意味着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对他说来,一个有切肤之痛的体验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只适用于某个时期和范围,越雷池半步便导致可怕的灾难性的后果。

再次,他在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邓小平毕生的成就、失误都与他对这个理论的理解息息相关。

清除发展障碍的历史功勋

俯观历史长河,邓小平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岁月,是他的最后20年。在夺取政权的历史时期,他是独当一面的战将,而在这20年,他已成为掌握最高权力的主将。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