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华进士第一村考

2013-03-14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关键词:我国古代进士,曹村进士八十二,名副其实第一村

中华进士第一村位于浙江温州瑞安曹村镇。曹村距瑞安市区 18.7 公里,温州市区 64 公里,平阳县城 34 公里,地处飞云江下游南岸。后晋年间( 936-947 ),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霭、曹霅、曹昌裔三兄弟为避闽乱,从福建长溪迁居许峰。经过 200 多年的繁衍,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家族,从此许峰就叫曹村。南宋绍兴二十七年( 1157 ),曹逢时首登进士第,曹村文风渐盛,一时人才辈出。据《曹氏族谱》统计:“登进士甲科者 29 人,武进士者 6 人,特奏名进士者 21 人,太学进士者 38 人,武学进士者 6 人,乡贡进士者 9 人,胄贡进士者 35 人,漕贡进士者 16 人”。 [ 1 ] 曹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进士村。 2003 年,曹村新建牌坊,上书“中华进士第一村”。曹村能不能称中华进士第一村,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游人的关注。为了郑重其事,瑞安市有关部门邀请笔者对此进行考证。

一、我国古代之进士

考证中华进士第一村,主要是考证曹村进士的人数,看它是否全国第一。考证人数,首先必须搞清进士的概念。何谓进士?进士“意即贡举人才”。

[ 2 ] 在封建社会,向皇帝贡举人才,隋朝以前实行“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用考察举荐的方式选用人才。这些办法有很大的不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政权掌握在豪强大族手中。从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采用分科取士,通过公开考试来选用人才,史称“科举制度”。

[ 3 ] 这是世界上最早、最科学、最民主的选官制度,考卷面前人人平等,“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其公平、民主程度,使今天的西方民主的人士赞叹不已。

唐代进士考试一年举行一次。考生来源:一是由国子监、地方州县学校的保送者“生徒”,二是经州县考试选拔出来的自学者“乡贡”。考试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道举(玄学科),童子(十岁以下能通一经者),开元礼(开元时的礼仪),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进士科之外,其他各科称“诸科”,考中均称进士。

[ 4 ] 举子主要集中在进士、明经两科。明经科着重考儒家经义,进士科着重考诗赋和政论。考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称“礼部试”(又称“省试”),习称举进士。考试合格称“登科”,“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进士第一名称“状元”,或称“状头”。这是取得出身资格的考试,具备了做官的条件。做官还要经吏部的“释褐试”,考中脱下布衣穿上官服做官。 [ 5 ]宋代进士考试最先一年一次,后来改为三年一次。考试的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学究、明经、明法,神宗时增设经义、诗赋、明经行修科,南宋高宗设立博学宏词科、八行科。

[ 6 ] 举子来自太学、漕举和解试。解试由各州府进行考试,次年将合格的考生解送礼部。

[ 7 ] 太学是宋代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上舍上等,立即“引见释褐”,可直接授官;上舍中等“免礼部试”,可直接参加殿试;上舍下等“免解试”,可直接参加礼部考试。

[ 8 ] 漕举又称“漕试”、“牒试”、“胄试”、“别试”。宋代为防止考官舞弊,规定有关官员子弟、亲戚、门客牒送国子监、转运司考试。考试合格,即赴礼部应试。

[ 9 ] 宋代(太祖赵匡胤)增加了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合格才称进士,所有考生成为“天子门生”。殿试及第即行授官。

[ 10 ] 殿试的名次: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983 ),“始分三甲”。孝宗乾道二年( 1166 ),“御试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甲、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称“榜眼”,南宋以第三名为“探花”。

[ 11 ] 这是“正宗”的甲科进士。

宋代有特奏名进士。《宋史》记载:“凡士贡于乡而屡黜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数举,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另籍其名以奏,经许附试,故曰特奏。”太平兴国二年( 977 ),太宗御殿复试,得进士 109 人,诸科 200 人。“又阅贡籍,得十举以上至十五举进士、诸科 180 余人,并赐出身。《九经》 7 人(考试)不合格,亦怜其老,特赐同三传出身。凡 500 余人,皆赐袍笏”。

[ 12 ] 建炎初年( 1127 )高宗下诏:下第进士年四十以上,六举经御试、八举经省试,五十以上四举经御试、五举经省试,河北、河东、陕西特各减一举;元符(哲宗)以前经过省试,两举不限年龄,一举年五十五以上的,各道转运司允许直接赴京廷试。这年秋天,四方士集行在,帝亲试于集英殿。“第为五等,赐正奏名李易以下 451 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特奏名第一人附等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第三人赐同进士出身,余赐同学究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