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魏晋南北朝河北经济的发展

2013-03-18

一、驱逼大量人口于河北

为确保邺城周围的繁华,在经济上也取得居重驭轻的效果,曹操在东征西伐的过程中,不断逼徙人口于河北。《三国志·魏书·梁习传》载其受命为并州刺史,“时承高幹荒乱之余,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棋跱。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招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史称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后,为了保障京师的实力,便“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③。鉴于邺城是控制河北的军事和政治重镇,所以曹丕决没有将冀州士家全部迁到河南的意图。也就是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被集中到河北的士家,要远远超过十万户。众所周知,在曹魏屯田中,士家屯田是其屯田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么多的士家集中河北,对河北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

①  《三国志·魏书》卷6《袁绍传》。

②  《三国志·魏书》卷6《袁绍传》注引《世语》。

③  《三国志·魏书》卷25《辛毗传》。

除了士家外,被逼迁到河北的民户也不少。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平定乌丸,班师时虏获胡汉人民“二十余万口”①。此时曹操定霸府于邺城不久,当然不可能将这部分劳动力送出自己控制的腹心地区。因此基本上可以断定由乌丸掳回的人口是被安置在河北的。建安二十四年(218年),曹操撤离汉中,又逼迁关中人“以充河北”②,影响所及,陇右一带为之骚动不安,可见规模并不算小,等等。即便北方基本上安定下来后,仍有为数不少的民户被逼徙河北。《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平定辽东后,“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班师,天子遣使劳军于蓟”。其时,魏明帝病危,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间的权势之争白热化,为夺取中央权力,司马懿舍弃大军,乘追锋车以昼夜四百里的速度赶回洛阳,这批被逼徙的民户除了就地安置外,不大可能再进一步逼徙他方。总之,魏晋之际,河北地区的人口是有变动的,尽管比东汉要少,但在整个北方来说,这里还是人户较为密集的地区。

二、以邺城为中心.修筑人工运河和较多的水利工程

建安九年(204年),为覆灭袁氏,曹操发动了攻占邺城之役。出于确保粮运的需要,事先“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③。《水经注疏·淇水注》的记载略许详细一点。原先淇水是黄河的支流,在黎阳南境入河。曹操在淇水入河口用大木枋筑堰,逼淇水东北流而入白沟,“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④。这样白沟有了充足的水量,保障了曹军的漕运。也就保障了曹

————————

①  《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该纪前文说“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佘万户”。该书《乌丸传》又说,曹操平定乌丸后,是将乌丸和汉民全数掳回的,那么实际掳掠的人口不止20余万。

②  《三国志.魏书》卷15《张既传》。

③  《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

④  《水经注疏》卷9《淇水注》,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本文有关《水经注》引文,皆出自该书。

操的胜利。这是迄今文献记载上河北地区的第一条人工运河。曹操攻占邺城前后,乌丸活跃在幽燕一带,经常抢掠幽州,又收容袁氏残余势力,对曹操构成威胁。建安十一年,“公将征之,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这两条渠道是董昭建议开凿的,目的也是为了漕运军粮。建安十八年,曹操又“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①,沟通了洹水、漳水和黄河,名为利漕渠。这四条人工运河都不算长,动用的人力也不算多,白沟关键是筑堰,平虏渠在今河北饶阳境内,泉州渠在天津的宝坻和武清间,利漕渠在今河北的大名和曲周间,却沟通了黄河、淇水、清水、洹水、滹沱水、泒水、漯水和潞水,基本上把河北地区的主要河流贯通起来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