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2013-03-18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明与朝鲜的外交,在朝鲜为重大国政,在明朝则不过藩国事务之一。《明实录》卷帙浩繁,然涉及两国外交,不过泛泛记载遣使、接待之事,间录重大外交事件,也仅寥寥数语,远不若朝鲜史料之详尽入微。故论明朝与朝鲜外交史,必以《高丽史》和《李朝实录》为主要史料。然中国史料中有足资补充朝鲜史料者,即明朝赴朝使臣的传记和文集。

朝鲜史官虽详载明朝使臣在朝鲜的活动,但对其个人,除官职外并无太多了解。明朝使臣中不乏高官名臣或文学之士,大量碑铭传状被保留在各类史籍中,甚至有不少人的别集也留存至今。传记和文集中对使臣生平的记载,提供了审视明与朝鲜关系史的新视野。

景泰元年(1450年),明朝派倪谦出使朝鲜,开创诗赋外交传统,两国的亲密关系一直保持到明末。而此前七八十年中,两国关系却是跌宕起伏,扑朔迷离,向为论者瞩目。明朝前期尚少文臣出使,加以当时刊刻之风未盛,留有文集者寥若晨星。能进一步揭示两国关系变迁的政治背景者,主要是明前期使臣的传记资料。

研讨明与朝鲜关系,多从宏观趋势和具体事件着眼,由某种人物者尚少。本文据《高丽史》和《李朝实录》,统计明朝使臣的身份、出使目的,以勾勒明朝派遣出使的变迁概况;然后以人物为纲,考索诸使臣的身份履历,由此探究使臣派遣背后的政治形势背景,或可有助于对此时代政治、外交氛围的了解。

《高丽史》与《李朝实录》于明使之来,无所不记其详。反观《明实录》,不但记载简略,且多缺漏,甚至删削建文年间出使事[1],不足对勘。《殊域周咨录》所据,为行人司档案和万历以前非《实录》系统文献,记朝鲜有《实录》未备者,然史实谬误、年月错讹比比皆是,实难遽信。其余中国史料更不若上述两种系统翔实。故统计遣使次数、使臣身份和出使目的,主要根据《高丽史》和《李朝实录》。

洪武时期:偰斯

洪武时期,两国屡起争端,使节频繁往来。大多数情况下,明朝命高丽/朝鲜赴明使臣回国时传递公务信息,甚至捎带敕旨咨文等。同时,自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六月,共有22批使臣被派赴高丽/朝鲜。留有姓名的43位使臣中,宦官25人,文臣11人,武官7人。担任正使的21人中,宦官11人,文臣4人,武官6人。

宦官特别是前元高丽/朝鲜籍宦官在使臣中比例很高。25位宦官几乎全为前元宫廷中宦官,至少有14位如金丽渊、黄永奇、金仁甫、崔渊等是高丽/朝鲜人,其中担任正使者至少6人次,其他如延达麻失里、康完者笃、宋孛罗当亦为蒙古、色目人。

每次遣使或不止一人,但文臣、武官、宦官或可众遣,却无以不同身份配备为正副者。如洪武三年六月派礼部主事柏礼颁诏,侍仪舍人卜谦颁科举程式,中书省派百户丁志、孙昌甫呈咨文,虽文臣武官同时赴高丽,却各有职责差遣[2]。若配备为正副,则皆同一身份,如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前元院使喜山为正使,大卿金丽、普化为副使赴高丽索马,都是高丽人出身的宦官[3]。

明朝仅逢重大事件才以文臣为使。与高丽/朝鲜交涉具体事务的部门,如前期的中书省、辽东都司,后来的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等,或派遣武官携带咨文与使臣一同前往,或独立派遣武官为使臣。而朱元璋本人处理具体事务的诏敕谕旨多由宦官为使传递,建交、封山川、赐谥等重大礼仪场合则以朱元璋的名义派遣文臣前往。例外仅二:洪武七年(1376年)首次大量索取马匹,由文臣礼部主事蔡斌携带中书省录朱元璋“圣旨”的咨文前往;洪武十九年大规模索取辽东逃民,朱元璋派高丽人出身的武官指挥佥事高家奴等前往[4],皆事体重大,非宦官或高丽/朝鲜使臣可传递消息者。

洪武诸使臣事迹多湮没,中国史料可供考生平者仅有偰斯一人。《实录》载:

偰斯,溧阳人。岁丙午,以故元嘉定州知州来归。洪武元年,授兵部员外郎。寻擢符宝郎,改尚宝司丞。四年,出知泰安府。六年,升知河间府。入为户部郎中,升尚书,出为山西左参政,召还为吏部尚书,迁礼部。至是,以年老致仕[5]。

雷礼《国朝列卿纪》所记更翔实:

下一篇:米芾世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