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试探洞庭兵输内史及公文传递之路线

2013-03-18

囗囗千四百卌里。 (J11652)

以上邮路地处汉水与沅水之间,先后穿越江、油、澧水,并沿用沅水、酉水等水道作为邮路的一部分。虽然这段路程总计“囗囗千四百卌里”,但将简文中各里程数相加,其结果为:84+240+110+295+60+910=1699,与简文残存数“?440”明显不相符,表明简文前应有缺文。

从其它简文看,此路又与“洞庭郡兵输内史”的路线有关联。

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当传者多节,传之必先悉行乘城卒 (J1165正)

此处“巴、南郡、苍梧”等郡是洞庭郡周围的“旁近郡”,也有“输甲兵”之责。与巴、南郡相比,洞庭、苍梧两郡与内史相距较远。当后两郡向内史“输甲兵”时,会途经巴郡或南郡,则可能沿以上邮路西进或北上。可见,这条邮路是联系内史与洞庭、苍梧郡的重要通道。

又据已出简文中出现大量追讨赀线文书可知,阳陵与迁陵之间也有交通联系。对简文中的阳陵,我们认为当位于郑国故地(今许昌市西北)[1](P16-17),故迁陵到鄢的这段邮路也可能会向北延伸至中原地区。

据以上分析,我们怀疑,“囗囗千四百卌里”是指从关中内史或中原阳陵到迁陵的邮路,其中鄢以上部分缺失,末行所缺二字当为“凡□”。由于这段简文无照片公布,具体情形不得而知,但我们的这一推测是合理的。

里耶出土的这枚邮路里程检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邮置系统里程核定表。类似的里程检也见于居延新简和敦煌悬泉汉简,其中的汉县均分属于河西各郡,以此例彼,可推知里耶秦简中的邮路也当分属于秦南郡和简文所记“洞庭郡”。其中鄢、销、江陵属南郡无疑,迁陵应属洞庭郡。至于江陵以南的孱陵、索、临沅三县,尚无法确定,但从目前材料看属洞庭郡的可能性较大。显然,以上邮路中“临沅到迁陵”这段路程地处洞庭郡辖地,但途经站点不详,简文未记其中站点,反映出这段路程相对次要一些;相比之下,鄢到临沅的这段路程途经秦县较多,除鄢、临沅外,还有销、江陵、孱陵、索等县,说明当时此段路程沿线人口分布密集。此外,这些秦县多地处水陆要冲,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和区域中心城邑。故鄢至临沅的这段路程对秦朝廷来说就很重要,当属秦朝干道,而临沅到迁陵的这段路程当属支线驿道。

以江水(今长江中游河道)为限,以上邮路可分为江北和江南两段,并都与驰道有关。

1、江北邮路

长江以北的汉水中游地区有两条干道:一为江汉之间的陆路走廊,即从南阳盆地循南襄夹道南下,经邓、鄢,抵江陵。其中,鄢到江陵的直线陆路是距离最短的路线,与今宜城至江陵的国道相符。后代称这条干道为秦楚大道,或荆州(荆襄)贡道。另一条江北干道是随枣走廊,即从今湖北随州至枣阳之间的陆路通道,西北接南阳盆地,东南连江汉平原。从古至今,这条陆路走廊一直是沟通长江中下游与关中或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秦朝时期,以上两条江北干道同样重要,其间也有一些支线,如安陆与江陵之间就有支线陆路相连。此外,从鄢南下江陵,也可沿汉水――扬水――江水这条水路捷径或沿汉水东侧的支线陆路(经销县)绕行。

2、江南邮路

以上两条江北干道越过长江后,又向沅湘流域延伸。战国秦朝,秦人南下沅湘路线与楚人南渐大致相同。此前史地学家如史念海、王育民等先生均认为,秦人主要是从洞庭、湘江等水道南下长沙郡,即从汉水下游的衡山郡,溯江水至洞庭,再溯湘水而上,可达长沙郡[2](P52-53、P400)。现从里耶秦简得知,这条水道以西的陆路通道也很重要。

以上干道与秦始皇巡游路线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又和专供始皇巡游的驰道联系起来。今咸阳市东北有驰道遗迹,据测量,宽约50米,比《汉书》所载“五十步”(按:秦制每步六尺,每尺合今23厘米,五十步合今69米[3](P261))稍窄。从分布范围看,秦驰道由咸阳向东作扇形展开,向东北方向可至冀北一带,向东可至齐、鲁一带,向东南可至苏、浙及鄂、湘、皖一带。以上驰道与其它支线陆路相组合,就形成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标准化陆路交通网。

秦朝后期,秦始皇利用驰道前往南郡或途经此地的巡游有以下两次:1、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首次巡游后,在归途中先后途经衡山郡和南郡,其间路过安陆县,即从衡山郡――安陆――南郡(江陵)。其回程可能是从沅澧下游的邮路返回南郡(江陵),由此北至鄢、邓,再经武关道返回关中的秦都咸阳。2、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由随枣走廊南下,再东巡江水下游。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