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能够认识那些潮流,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愿意对它们保持审慎,并提出挑战。如果我们历史学家
把工作中须臾不离的对过去的阐释,与我们当前社会和社会组织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那么对阐释过去的那些主题进行挑战,就意味着质疑当
前的价值观。而这当然是很难的。最有吸引力的(compelling)分析结构很难被挑战,因为它们提供了大规模的阐释,以令人信服的、前后一致
的方式把互不相干的领域组成一体,并且证明那些采用这种分析结构的人的存在和他们的信念是正确的。或者,用另一种方式说,那些对“世
界运行之道”的想法提出挑战的人,由于他们把自己置于现成的意义框架之外,因而他们的意见会被认为是不着边际和无关紧要的。
以上是从一个很大的视角来引入一个小例子。在这篇文章里,我想描述一下我们很多人在阐释唐宋转型时所共同采用的框架是如何变化的
。我将主要谈美国的学术(尽管我相信我要说的很多内容也同样适用于日本和欧洲的学术),但是我还要指出,对中国历史上这个关键的转折点
,我们理解方式上的转变也反应了美国思想文化的转变。
在美国,对宋代的研究吸引了很多学者,因为宋代被普遍看作中国历史上一个转型期。这促使宋史研究者去询问宋代如何与之前和之后的
历史阶段相联系,宋代如何使“中叶史”(*这里根据作者的建议,将“middle—period”译为“中叶”,是指八世纪中期到十六世纪中期这一
段历史,与下文出现的“medieval socicty”不同,后者译为“中世”,指东汉到五代这一历史时期,日本学者普遍将中国史分为“古代”、
“中世”、“近世”三段,具体起讫有不同的说法,作者在本文对“中世”的界定主要采用内藤湖南等人的分期意见。——中译者注)变成中国
历史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①那些着手从事宋史研究的史学家,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打算集中精力来说明宋代何以不同于历史上其他任何时
期,还是打算在宋代与其后的时代之间建立联系。正像一个日本历史学家向我指出的:在宋史研究中,我们是在唯宋主义者和明清主义者之间
做选择。在我看来,美国宋代研究的奠基者the late Edward Krackc, Jr.,刘子健(James T.C.Liu)以及Robert Hartwell,他们都在著作
中谈到宋代如何与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相联系;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也是明清主义者。
在最近的十年中,我们关于中国“中叶史”(middle-period)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为了理解这个变化何以是根本的,了解一些最
初的理解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承认,在美国最有影响的中国历史分期论,主张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之近世的开端。这个观点最早由京都大
学的内藤湖南和宫崎市定提出。后来日本出现了另一种看法,它出自东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它看来,宋代是封建制的中期。这个观点
由周藤吉之的著作提出,在仁井田陞的法律研究中得到发展。②这第二个学派在美国的宋史研究中并没有居于主流,尽管它宣称十六世纪是真
下一篇:“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