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2013-03-20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城市是封建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城芹是封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是统一的。刚性体制下如此,弹性体制下更是这样。

在宋朝以后的长期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十分稳定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社会不会发生大动荡,不会发生经济的凋敝或社会的危机,而是指: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大动荡和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危机,封建制度依然存在,封建社会照常运转,封建秩序始终都能维持下来。宋朝开国以后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说,宋太宗继太祖承继皇位,明成相夺了建文帝的宝座,都是皇族内部权力斗争,夺权成功后,封建制度不变,弹性体制也不变;又如金灭了北宋,元灭了金,再灭了南宋,明朝赶走了元朝的统治,清朝又代替了明朝,这些都是皇朝的兴亡更替,封建社会一直照样运转着,封建社会中的弹性体制继续起着作用;再如,元末明初群雄割据,割据者不管是起义军的领袖,或是乘元朝衰微而独霸一方的军阀,还是亲元的旧势力残余,他们混战不已,但在所统辖的区域内仍然维持着封建秩序。此外,像明末李白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依旧按照封建皇朝的统治方式来发号施令,封建制度既未因此瓦解,也谈不上制度的更替。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主要指弹性体制下封建的超稳定性。统治舞台上的角色可以变换,朝代名称可以变换,某些具体的统治方式也可以变换,甚至一个朝代之下对不同地区实行了不同的政策①,但制度始终不变。

在弹性体制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体制外权力中心和体制外异己力量不存在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下缺少可以取代这一制度的政治力量;第二,从封建制度再生产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在任何一种动荡与危机的条件下都有可能重现或再生。第三,从基层社会组织的构造和运作状况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封建社会在剧烈震荡之后依然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

一、中国封建制度下缺少可以取代这一制度的政治力量

宋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体制使得社会流动性大为增加,这里既包括了社会的垂直流动和社会的水平流动。

从社会的垂直流动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体制下,一般人可以通过三种主要途径向上流动,即读书,从军,经商。

1.读书。如果走读书这条途径,最有前途的是参加科举以进入仕途。宋朝以后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和走向规范化,使得不少读书人为争取科场成功而付出一生的精力。只要还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他们就总是存在希望。当然,除了科场成功而进入仕途以外,读书人还有其他的向上流动的途径,例如可以充任吏,以后由吏而官,也可以受聘于高官,作为幕宾,等待东家日后的推荐而进入仕途。此外,读书人只要学有所成,又有名声,还有被地方官员荐举的可能。荐举是一种对官员队伍的补充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黄仁宇在《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一文中,以元朝南北税制不同为例(江南实行秋税、夏税,仿唐朝的两税制,北方实行丁税、地税,仿唐朝的租庸调制),说明政策不统一,不连贯是元朝政局不能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载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三联书店,2001年,第67页。

2.从军。从军的途径对一般人基本上是畅通的。虽然宋朝和以后各朝兵制各不相同,但募兵制和征兵制的并存则是共同之点。在北宋,乡兵通常实行征兵制,带有强制性,但也有一部分乡兵是招募来的。地方军称厢军,他们有兵籍,而禁军则是正规军,由乡兵和厢军中挑选出来的精壮之士组成。从军后可以按战功而逐级被提升。南宋时,正规军称“大军”,以区别于已溃散的北方地区的禁军,而南方地区的禁军有一部分也编人“大军”。南宋的“大军”同北宋的禁军是相似的。明朝初年“创卫所制度,划出一部分人为军,分配在卫所,专负保卫边疆和镇压地方的责任。军和民完全分开。中叶以后,卫军废弛,又募民为兵,军和兵成为平行的两种制度”①。军是有军籍的,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辖,世代为军服役。兵则是任何个人自愿应募充当的,和家族、子孙都无关。军有一定的驻地,兵是流动的,无一定驻地。应募当兵就成为一条可供选择的垂直流动的途径。清朝的正规军是八旗军和绿营兵。八旗军是有旗籍的,采取抽丁服役的制度。绿营兵是汉人充当,原先是为了安插明降兵,在战斗中起辅助作用,后来在平定三藩和平定噶尔丹叛乱战争期间屡立战功,所起的作用增大了。雍正以后,八旗军战斗力下降,绿营兵开始成为军队主力,直到太平军起义前仍保持这一地位。太平军起义后,绿营兵连连溃败,清政府改用勇营,即湘军、淮军,以对抗太平军。绿营兵和勇营都是招募而来,入伍后按功行赏,有逐级上升的可能。此外,明朝、特别是清朝,武举趋于规范化。没有功名的习武士子,可参加武举考试。考试分外场与内场,外场考马射、步射、硬弓、舞刀、掇石,内场考默写武经一段文字。考试获胜者授予武官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