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档案学就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精品学习网档案学栏目为您提供档案学范文参考,以及档案学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档案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随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人数的扩招,使得众多非档案专业的考生涌入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行列中来,据统计,中山大学2004级跨专业考入的档案硕士研究生占总数的35%,2005年占13%;①苏州大学2007级跨专业考入的档案硕士研究生占总数的36%,2008年占50%,2009年占50%。②应当承认,如此众多的跨专业学生所带来的充足生源及多学科知识的交汇对档案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关于跨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大部分院校并未意识到硕士研究生这种结构的变化(或者意识到了但没有在培养计划或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也没有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殊性作出基本分析,由此导致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及教学质量的下降。
一、对档案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状况的分析
1、跨专业考研原因分析
就档案学专业而言,笔者调查发现,目前考生跨专业报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为了改变本科阶段所学专业,这源自于一些考生高中阶段对大学专业不甚了解,所学本科专业或者没有报好,或者不感兴趣,希望通过考研找到自己认为更适合的专业;二是为了提高学历,这部分考生选择报考的目标主要是一些竞争小、容易录取的专业;三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盲目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四是有少部分学生出于对档案专业的喜爱。由此不难发现,除少部分学生外,多数跨专业考生对档案学专业并不了解,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社会需求趋势来选择报考档案学专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跨专业报考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是因为档案学研究生报考条件要求低,同时比较容易通过。”③跨专业考生这种盲目报考现象难免给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隐忧。
2、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跨专业考取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英语、计算机、公共事业管理、商务管理、会计学、人文管理等专业。从学科背景来看,这些跨专业学生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跨专业血液,他们的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结构如果能够通过概念、思维方式、研究方式的移植和创新,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往往能够成为档案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从培养现状来看,多数跨专业硕士生应当体现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应有的潜力也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个别研究生在三年的专业训练中甚至一直处于困惑、迷茫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生自身因素。如前所述,跨专业研究生的多学科背景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从档案专业的角度观察,很多学生却存在明显的缺陷:缺乏基本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能力,档案实践能力欠缺等严重制约了他们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
二是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因素。目前跨专业档案硕士研究生招生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及机制,各学校对跨专业硕士生及档案本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也基本一致,并没有考虑跨专业学生的非档案专业背景。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一视同仁”,显然不适合跨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特点和发展优势,不利于他们结合本科专业确定各自的研究方向。
三是导师因素。我国高校档案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大都是在单一学科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都具有宽厚的基础,可以指导研究生向其纵深层次发展。但是,每一位导师不可能涉猎所有的学科,也不可能完全熟悉每个跨专业硕士生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因此,对跨专业硕士生的多学科背景很难从根本上把握其相关知识的连接和跨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不熟悉的学科领域往往不能给予权威性的指导,这无疑不利于跨专业研究生发挥本科专业特长,不利于他们的横向综合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的高级复合型和开发型人才”④。跨专业研究生虽然通过了入学考试,但由于本身档案素质的欠缺和培养方法的不到位,培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经过三年的时间将这些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成高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档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探讨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从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采取有力措施,以提高跨专业档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最为重要的:
1、补充档案基础知识。系统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是建立档案科学思维的基石。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档案基础知识欠缺的问题,可采取两种办法加以解决:一是在研究生招生简章和考试科目设置上进行引导,例如要求考生在本科阶段必须选修过三门以上档案专业课程(应有考试成绩),或在考试时加试两门档案专业课(考试和复试中均应加试),这样可以进一步了解考生对档案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防止盲目报考;二是研究生入学后补习(可集中补习也可自习)档案本科阶段的主干专业课程,补习结束后要通过各科考试,然后才可正式转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上述措施并不是对跨专业考生的限制,而是本着对档案科学研究的尊重以及对研究生培养负责的态度,招收优质的跨专业学生。
2、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为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管理活动方案。跨专业研究生一般档案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不同的跨专业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在明确培养目标时,要重视他们的非档案专业背景,培养方案不能千篇一律。为了充分发挥跨专业硕士生多学科背景的优势,其培养方案的设计应针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即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例如对具有外语专业背景的学生除了要加强档案基础知识的学习外,应侧重培养他们研究外国档案工作的能力及专业外语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够成为优秀的档案国际交往及专业外语人才;对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够成为档案领域中的计算机专家。
3、改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合理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是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跨专业研究生多学科知识背景的需要,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应在保证统一的学位课程教育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跨专业硕士生的复合专业背景,大量开设选修课,并加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及开放性,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跨院听课,鼓励学生结合本科专业选修相关课程,确立研究方向,如英语专业的,可多选修外国档案工作及专业外语方面的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可侧重选修中文信息处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流行软件、电子文件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等计算机课程,等等。教学方法上要大量压缩导师的讲授时间,实行导师精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鼓励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为了体现研究生课程的研究性特点,一门课程可以由几名教师同时讲授,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尽可能早地传授给学生。此外,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导师要有组织地安排研究生到相关单位实习、调研和参与项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就明确规定社会实践记一个学分,倘若拿不到这个学分,将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毕业”⑤。这样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4、推行联合培养制度。目前各高校在档案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基本采用的是由一名专家教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研究生的培养基本在本院内完成,导师个人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如果说这种培养制度对于单一学科背景的学生还算基本恰当的话,那么对于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则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让跨专业研究生能够结合本科专业确定研究方向,应当大力推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即由两名以上的导师组成跨学科培养小组,发挥导师群体的智慧,形成“联合作战”的优势,让每个研究生所选择的学术研究方向都能与导师的学术专长结合在一起。联合培养可以是本专业、本校导师的联合,也可以聘请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专家进入导师组,每一位导师各有所长,形成跨学科优势,让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从导师组那里获得帮助和收益。
注释:
①辛全民:《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3期。
下一篇:浅谈老照片档案的整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