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喜怒哀乐的孩子天性的体察
鲁迅作品都是以儿童特殊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儿童稚嫩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事物,反映生活,体现着鲜明的儿童视角,颇有代表性的当推《社戏》。文中月下出航一段,鲁迅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深夜归航,又运用比喻描写行船的情景,极富有童话色彩。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孩子们的自由天性充分得到彰显,真可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从社戏的内容来看并不精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咿咿呀呀的唱”;小生却“很老”;老旦“是我最怕的东西”,在“我”看到他“将手一抬”,以为他“就要站起来”下场去的时候又“仍旧”唱;当晚“算得最好的一折”就是“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被鞭打了。并不精彩的社戏内容,在作者笔下原汁原味地一一道来,非常鲜明地反映着孩子的喜打斗、爱热闹、好玩的天性。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社戏本身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是很小的:“疲倦了”只好喝豆浆来提神;双喜他们“破口喃喃的骂”;“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终于“熬不住了”,在戏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回转船头,扬长而去。虽然嘴上骂着,但情绪丝毫不受影响,如同来时一样开心、欢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孩子率真和坦白的纯净心地一览无余。鲁迅先生能出神人化地把“看社戏”的过程写得精彩纷呈,同样还是运用了白描手法,把角色的表演、孩子的心理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整个看社戏的过程写得妙趣横生。如文中这样的一句话:“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简洁而传神的文字把孩子的真实和幼稚生动地传达给读者,把作品中孩子的率直、坦诚甚至粗野(破口喃喃的骂)等多方面的天性特点展示出来。
鲁迅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都渗透着儿童的特点,符合儿童的天性。如《社戏》》中写“我”、双喜、阿发一行人看社戏回去在途中摘罗汉豆的事,其中写到“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劝大家偷他家的罗汉豆,可以看出阿发的大气与爽快,符合儿童的天真本性。鲁迅作品中的这种真实和大胆,反映的是孩子心里最真实的感受,完全是从儿童的直观感受出发,真实地袒露自我。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语言并不多,儿童的语言没有成人的那种矫饰、含蓄,是纯真的,没有任何雕饰的,表现出儿童热爱自然生活、热爱新鲜事物的生动的心理状态。
四、反差色彩的儿童与成人的感情
鲁迅作品中所展现的生龙活虎的孩童形象和五光十色的儿童生活,是“与成人截然不同”的“孩子的世界”,显示了具有强烈反差的儿童与成年人的感情色彩。如《风筝》中的“我”折断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地偷做的风筝,扬长而去。等到了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作品不仅仅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还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风筝》开头这样描述:“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枝丫权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结尾又写到“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种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实为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风筝》一开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写起,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导读者对美好事物的咀嚼与回味。《风筝》热切地表现着对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渴望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但现在,风筝事件已成为过去,小兄弟精神上的创伤也早已平复,而春天、青春已渺不可求,字里行间透露着儿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孩子的天性并未在生活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却被现实渐渐虐杀了,鲁迅在许多作品中都有此类对比。《故乡》中闰土的遭遇,《琐记》中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这一点。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更辛辣地嘲笑和批评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对儿童的精神虐杀。作品中说:“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孩子的世界充满了乐趣,而社会现实却要使孩子没有乐趣,这大概可以作为此类作品内容的一个概括。如果问鲁迅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可以说都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不妨借用法国近代艺术家罗丹的话来说:“艺术就是感情。”鲁迅是爱孩子的,这种感情在作品中常常溢于言表。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展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孩子的世界”,这个“世界”在现实社会之中,却又和“成人截然不同”,因而,作品中那些孩子的感情和成人的感情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作者便是用这种强烈的感情反差打动读者,因此又可以说,这些作品是感情的艺术。鲁迅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与他的论说中所表达的儿童观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