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一徉于古诗词长河中的忧患情结

2012-12-28

  【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关于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一徉于古诗词长河中的忧患情结

屈原之后,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们的追求,诗人们意识到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深切关注国家的一切,尤其是在国家动荡时,心系天下的忧患情感在诗词中表现得更为浓烈。

曹操身处汉末乱世,他的诗歌关注国运,具有慷慨悲惊的艺术风格,在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苦寒行》)的战乱时代,诗人更容易感到人生无常的苦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秋胡行》)。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者的感慨是和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感叹人生短暂之时,更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后世诗人一脉相承了这种忧国情怀: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扰唱《后庭花》”(唐.杜枚《泊秦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2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是以濡家思想为主体的,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的是杜甫。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人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并在他的诗歌中淋漓尽致表达出来。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泳怀》)

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唐王朝由繁盛走向衰败的过程,经历了太多的离乱与漂泊,诗风更是凝重与沉郁。安史之乱前,诗人透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就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载(752),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真实地记录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指控了唐王朝的穷兵黔武。表现了对苦难百姓的无限同情。

在安史之乱中,他随同难民一起流亡,更多地目睹了人民的苦难,诗歌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歌集中揭露了叛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揭露了封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害冲突,表现了作者忧时丧乱的深切感情。“三吏”、“三别”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优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从“惟歌生民病”出发,白居易在诗中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对民生疾苦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重赋》中写下层民众“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并寒气,并人鼻中辛”,而《伤宅》所写富贵者的奢侈,恰与此形成对照:“一堂费百万,郁郁起轻烟。洞房温且高,寒暑不能干。……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缭绩》中也以“丝细操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写出农妇的艰辛,而对照以富贵者的浪费:“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在《轻肥》中,他揭露了宦官“蹲基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孽洞庭橘,脍切天池鳞”,而这时百姓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岁江南旱,衙州人食人”!这些诗作,揭露了封建社会里阶级压迫与剥削的事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唐朝以后也有一些诗人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张养浩的《山坡羊·渔关怀古》便是一首名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在诗中深刻地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不能摆脱痛苦的境地。

优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内在精神,从早期提倡“心优天下,民为邦本”的道德人格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再到近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其中爱国忧民是基本内核,千百年来一脉相承,这种民族精神深沉而饱满,催生了大量的优患诗歌,这些诗歌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一徉于古诗词长河中的忧患情结

论文关键词:古典诗词 忧患意识 文化遗产 继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