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君之母俤是相”句
上博(二)《昔者君老》篇,仅存4简,且4简之间不能连读,但因内容有关古代礼制,故而仍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讨论的焦点之一有“君之母俤是相”句。近日吴辛丑先生又提出新解,以为“‘君之母俤是相’与第四简‘唯哀悲是思’、‘唯邦之大矛是敬’句子格局相同,都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式”,当理解为“由太子辅佐君之母俤”[①]。对此疏解,笔者心存疑问,撰此短文,参与讨论。
一、“相”字是动词吗?
为方便下文的讨论,也将第一简的释文抄录于此:
君子曰:昔者君老,大子朝君,君之母俤是相。大子昃圣,庶叩,叩进。大子前之母俤。母俤送,退,前之,大子再三,然句并圣之。大子母俤
此前的讨论集中在“相”字词义的审读上。原整理者注释说:“相,佑导,为太子入宫朝君的佑导者。”[②]彭浩先生认为:“简文中的‘相’似可解作襄助。……简文中的“君”因年老(按《礼记》等书所记,七十岁始得称老),由其同母之俤辅政,并非充任宫中低级官吏为导引之事。”[③]彭文不曾讨论“相”的词性。而吴文却认为“相”是动词,且引彭文巧妙立论说:“‘君之母俤是相’之‘相’也应该是动词。竹书整理者误解了‘是’字的用法,把‘相’释为‘佑导者’(名词义),于句法、词义均有不合。彭浩先生解‘相’为‘襄助、辅助’(动词义),得其确诂。”笔者以为,彭文虽解“相”为“襄助”,但并不认为“君之母俤是相”中的“相”是动词。这或许是因为彭先生惜墨如金,而吴先生又不注意彭文的行文格式造成的误解。按竹书整理者的训释格式,是先解“相”为“佑导”(动词义),再将“佑导”阐释转换为“为太子入宫朝君的佑导者”(名词义)。就训释格式而言,这是常规做法。彭文不同意的是第一步解释中“相”的词义,故而用“襄助”(动词义)替换了整理者的“佑导”(动词义)。至于第二步当相应地阐释转换为“襄助者”(名词义),彭先生或许以为不存在困难,就省去了。在《〈昔者君老〉与“世子法”》中,彭先生说:“如前文‘君之母俤是相’为国相或辅臣不误,其位在上卿或三公。”[④]正是将“相”解释成“国相或辅臣”(名词义),亦即“襄助者”。吴文无法坐实彭文一定认为“相”为动词。事实上多数学者并不将该句的“相”理解为动词。“相”字不是动词,则“君之母俤是相”就不是什么“宾语前置句”。
二、“是”字究竟是不是判断动词(或称系词)?
吴文认为:“其中‘是’字不是判断动词(或称系词),而是一个起复指作用的指示代词(王力先生说),或称语中助词(杨树达先生说)。‘君之母俤是相’与‘唯哀悲是思’、‘唯邦之大矛是敬’结构关系相同,句法上属同一大类。”在吴文中,似乎有个未曾明言的潜规则,那就是同篇中的同一字一定是同一词,同一词一定是同一义,同一义一定是同样的用法。于是进行比勘,第4 简的“唯哀悲是思”、“唯邦之大矛是敬”两句中的“是”字是起复指作用的指示代词,或称语中助词,“君之母俤是相”中的“是”字,也应当同类,当然就“不是判断动词(或称系词)”。可是众所周知,古汉语中同字未必同词。以“是”字为例,常见的就有形容词、代词、判断词多种词性,而词义或语法意义更是多种多样。同篇中的同一“是”字未必就是同一词性,更不用说同义同用了。
“君之母俤是相”中的“是”完全可以看作判断词。虽然在上古汉语中“是”用作代词是普遍现象,但是判断词“是”的例证也能找到。杨伯峻、何乐士在合著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指出:“‘是’在战国后期已形成系词(判断词),而作为它用作系词的萌芽期,大约在周末春秋初期就已开始了。”[⑤]如:
(1)骐、骝是中,马 呙 、 骊 是 骖。(《诗·秦风·小戎》)
译:骐马、骝马是中驾,马 呙 马 、 骊 马 是 两旁的骖马。
(2)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左传·襄公十四年》)
(3)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庄子·在宥》)
(4)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下一篇:浅议夸父的“俄狄浦斯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