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45頁。
[3] 劉信芳:《郭店竹簡文字考釋拾遺》,《江漢考古》2000年第1期,頁44。
[4]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札記》,廖名春編:《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年3月,頁29。
[5] 李锐:《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校释》(稿本),2002年11月。
[6] 详参张光裕等《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1月,页45~47。
[7] 劉信芳:《郭店竹簡文字考釋拾遺》,《江漢考古》2000年第1期,第44頁。
[8] 廖名春:《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20辑,瀋陽: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页44。
[9]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74頁。
[10]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8月,页522。
[11] 陳偉:《郭店簡書〈尊德義〉校釋》,《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頁116。
[12] 劉信芳:《郭店竹簡文字考釋拾遺》,《江漢考古》,2000年第1期,頁44。
[13]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651。
[14] 《全唐文》卷四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页1891。
[15] 《全唐文》卷四八四,页2193。
[16] 楊士奇等:《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 楊士奇等:《歴代名臣奏議》卷二六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頁129。
[19]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頁132。
[20]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頁485。
[21] 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頁167。
[22] 陈伟:《上博、郭店二本〈緇衣〉对讀》,《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页419。
[23]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札記》,廖名春編:《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頁28~29。
[24] 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史林》,2002年第2期。
[25] 此文1999年10月也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交流过。
[26]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孔子閒居〉和〈緇衣〉楚簡管窺》,《中国思想史论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5月,頁247;又见《新出楚简试论》,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页279。
[27]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彙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1112。
[28]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259。
[29] 廖名春、邹新明校点:《荀子》,瀋陽: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页49。
[30]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41~142。
[31]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页142。
[32] 王力:《诗经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页32。
[33]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页511。
[34]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120。
[35]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卷三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958。
[36]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卷三上,页958。
[37]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补遗》卷三上,页144。
[38] 高鸿缙:《中国字例》,台北:三民书局,1960年,页607。
[39]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页461~462。
[40] 简文考释详见廖名春《郭店楚简〈六德〉校释》,《清华简帛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年8月,页76~78。
[4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188、189頁。
[42]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页518、520。
[43] 廖名春:《郭店楚简〈六德〉校释》,《清华简帛研究》第一辑,页78。
[44] 涂宗流、刘祖信:《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2月,页204、206。
[45] 陈伟:《上博、郭店二本〈緇衣〉对讀》,《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页419。
[46] 吕浩:《〈郭店楚墓竹简〉释文订补》,《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页279~280。
[47] 邢昺:《尔雅注疏》,卷二,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2575。
[48]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页141~142。
[49] 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瀋陽: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页60。
[50]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页26。
[51] 王先谦:《後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页981。
[52] 王先谦:《後汉书集解》,页1016。
[53] 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页2429。
[54] 沈约:《宋书》,页2445。
[55] 杜佑:《通典》卷一百四,礼六四,沿革六四。
[56] 国学基本丛书《国语》,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6。
[57] “多”当训为贤或好。《吕氏春秋谨听》:“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听者自多而不得。”高诱注:“自多,自贤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