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由新蔡简“肩背疾”说到平夜君成所患为心痛之症
新蔡简乙四:61号简文云:
(1) 尨 为君贞:以亓(其) 伓(背)疾 [1]
“ ”字也见于楚兵器铭文和古玺文[2]。此字原形作 ,从“户”,从“肉”,从“攵”,看作上下结构则可以释作“ ”。所从“户”旁与新蔡简中独立的“户”字写法有别(参看甲三:56,甲三:76,甲三:213,乙一:28,零:442),参照其它战国文字材料,仍当定为从“户”。一个字作为独立单字的写法,和它作为偏旁的写法有所不同,这是古文字中的常见现象。“ ”字见于《说文·肉部》新附,从“肉”,“启”省声,训为“肥肠也”,即腿肚子。《山海经·海外北经》:“无 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 。”用的正是腿肚子的意思。不过在上揭简文(1)中这个字作为人体器官名和“伓(背)”字并称,腿肚子和后背放在一起未免让人觉得奇怪。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考虑,不把这个字看成上下结构,而是看成左右结构,则可以改释为“ ”。
先看字形。古文字材料中“肩”字本有写作从“户”从“肉”的,见于秦系文字[3]。《说文·肉部》说:“俗‘肩’从‘户’。” 现在知道楚系文字也有这样写的,可见“肩”字的这种俗体写法是有较早来源的,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经产生了[4]。楚兵器和古玺中作为人名的所谓“ ”字,很有可能也应该改释为“ ”。
再看词义。“ ”,字书所无,可以分析为从“攵”,“肩”声,在简文中当读为“肩”。“肩背”并称的症候名在古医书中是很常见的,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又《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又《论疾诊尺》“肘后独热者,肩背热”;又《素问·金匮真言论》“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秋气者,病在肩背”;又《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等等,不具引。可见把“ ”改释为“ ”,于词义上是很妥贴的。
从跟新蔡简所记墓主其它病症的关联上考虑,也能证明我们对“肩背”考释的可信性。据新蔡简中关于病情的记录,平夜君成所患病症主要就是背膺疾, (或作 )胀,心闷,等等。例如:
(2)王 (徙)于 (鄩)郢之 (岁), (夏) (之月),癸(亥) (之日),彭定以少(小)尨 为君贞:伓(背)膺疾,以(甲三:204+零:199)
(3) (之日), 与良志以陵尹怿之 髀为君贞: (背)膺疾,以 (瘬—胀),心 (闷), (卒) (岁)或至 (零:584、甲三:266、277)
(4) 为君贞:伓(背)膺疾,以 ((瘬—胀),心 (闷),(卒) (岁)或至 (夏) (之月)尚 (零:221、甲三:210)
(5) 少(小)司马陈 志(?)以白霝为君坪夜君贞:既心疾,以 (会)于伓(背), (且)心 (闷) (甲三:233、190)
(6) 以陵尹怿之大保 为君贞:伓(背)膺疾,以 (瘬— 胀)心 (闷)。台(以)为贞,而敚(说)亓(其)祱(祟)。自 (夏)(甲三:219)
(7) 贞:既肧(背) (膺)疾,以 (胛)疾,以心 (闷),为集 (岁)贞:自 (甲三:100+零:135)
(8) 贞:既 (背) (膺)疾,以 (胛)疾 (乙四:8)
(9) 贞:伓(背)膺疾,以 痮(胀),心 (闷) (甲一:14)
(10) 伓(背)膺疾,以 痮(胀),心[闷] (甲一:13)
(11) 膺疾, 痮,心[闷] (乙三:35)
笔者请教了中医专家,根据简文所提供的症状来看,墓主所患很可能就是中医上的心痛之症。下面略引几条古医书对心痛的论述,以见一斑。《素问·脏气法时论》云: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素问·举痛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圣济总录·胸痹门》:
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
《太平圣惠方》在“治心痹诸方”中指出:
下一篇:探析上博《诗论》“怀尔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