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历史题材创作、史识与史观之浅谈

2013-01-08

现代意识精神是一种具有历史高度的立足点, 在这一立足点上感受历史的过程, 就会使作家感性地体认到选择哪些历史关键时刻更为紧要, 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具人文关怀一些, 气度会更宏放一些, 对民族生存的命运的思考会更深沉一些, 历史观会更开阔一些, 会更多民主气息一些。自然, 作家的史识与史观总是渗透于他所感受、体认到的历史的感性生活的, 总是保持了其具体性与过程性的。在《梦断关河》、《曾国藩》等小说里, 我们体验到了现代意识精神, 那种带有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曾国藩》深刻的史识, 表现在时代的潮流将要对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彻底摧毁; 而主人公却想方设法企图在这块千孔百疮的土地上“重建周公孔孟之业”。小说在历史情节的生动性展现中, 显示了那种被意识到的巨大的历史内容的意义, 一种深刻的历史感, 由此获得从中生发出来的深刻的思想性, 从而使得小说阅读起来不仅具有动人的情趣, 而且留下了令人心惊不止、久久不去的历史的意味。这里所说的历史感、历史意味, 并不仅仅是指史实的真实, 环境的渲染, 细节的正确, 而是指一种独特的历史的感受, 它既是历史的, 包含着我们民族昨天、过去的思虑的积淀, 同时又是发展的, 包含着今天的反思与自我认知的意绪, 这是我国的悠长历史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反思融合而成的一种进取的历史精神。

我们常常期望文学作品能够显示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 历史小说似乎更应如此。但要做到这点, 作者是应具备进取的历史精神的。广大读者、观众的消费的审美需求是应予满足的, 但是他们的趣味在大众文化、影视文化的消极面的影响下感性需求畸形扩张, 感情变得粗俗不堪。在这种情况下, 文学作品、电视剧的编写是投其所好, 助其精神沉沦, 还是应以新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来平衡、抵御粗俗与精神沉沦呢!

在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出现的所谓新历史主义小说, 是商品经济下的又一种历史消费, 这是一种新潮的历史观, 力图解构以往的权力话语和历史定论, 参与历史的重新探讨。这种历史观大致都认同克罗齐或科林伍德的观点: 历史都是当代的, 即历史是没有自身的纯粹的形态的。所谓历史都是当代人解释的结果, 主体如何解释, 历史就是如何样子, 纯属一些碎片与偶然。确实, 这种历史观提醒人们, 原生态的历史, 随着时间而一起消逝, 记录下来的历史都是掺入了记载者的主观因素在内的, 纯粹的客观的历史记载是不存在的, 所以历史都是当代的, 由当代人说了算。这种历史观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文献可信到什么程度是有启发作用的, 一个历史事件有时会有不同的记载与说法, 需要进行去伪存真的工作。不过, 这种历史观实际上把历史记录中的主观性绝对化了, 如果说历史不过是些人们记忆的碎片, 其结果就把历史的客观性否定掉了。其实, 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性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在其自身的发展中有其自己的规定性, 历史并不是那种互不相关的纯粹的碎片, 如果一旦它失去了自身客观的规定性, 那还有什么历史事件可言。比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战争、“文化大革命”, 历史记载者的主观性即使多样, 角度取说不同, 但能改变它们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和性质的吗?

后现代文化思潮认为, 历史不过是一堆混沌的现象, 并无规律可循, 其主导思想是在破除本质主义的历史观, 突出偶然因素, 把人与人的关系, 定位于人性本能因素, 重找历史动因, 重说历史现象。在这类思潮影响下的小说的作者, 大体认同这种历史观念, 于是把人的性、性本能、欲望、侵犯本能、暴力, 当作历史事件的动因。在他们的作品里, 战争、屠杀、暴力、血腥、残忍、酷刑、欲望、善良、性本能表现, 对于不同国家、集团的人群、人物来说, 都是没有区分的。文学的叙述, 不过是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机缘巧合, 进行随意组合, 这种表述掺和着作者自己关于欲望、血腥、暴力、性本能的独特的奇思构想, 写得津津有味。而在评论家那里, 照例会赋予这类作品具有何等何等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艺术感觉如何如何的精细、创新, 等等。确实, 历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碎片式的偶然。性本能、肉体欲望、侵犯性本能, 还真的是不少事件发生的偶然动因与后果。比如现今社会上的大量情杀与凶杀, 它们的动因往往是由那些性本能、性侵犯、肉体欲望构成的, 是事件发生原因的直接方面。但是如果作为历史事件, 实际上还有处于隐蔽状态的间接的深层的社会因素, 有时却是主要的因素。比如近期发动的侵略战争, 有人说是出于个人好战心理、暴力本能、家属复仇心理, 等等。但是仔细一想, 这战争的动因不明明就是为了掠夺他国资源、控制他国政治与经济命脉、强迫他国接受所谓普世主义的文化原则吗! 自然, 我们也要认真地看到我国作者们的无奈与苦衷。一般说来, 当权力控制着历史的时候, 历史确实像一个可以被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成了一些握有权力话语的人士说了算的东西。主张唯物史观, 但实施的往往是唯心史观。从历史上看, 掩盖历史丑恶事实的人, 总是和丑恶事件以及和个人利益有联系的人。事实上那些被歪曲了的历史事件, 以后还会被纠正过来, 历史总是这样无情的。这样, 是现实自身首先解构了历史, 历史确实成了一种当代一些人的权力表述, 现实奉行了随心所欲的历史相对主义。在这种意义上,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那种理论, 还真是派了用场。因此文学中的混沌式的历史写作, 不具涵义的碎片式的历史写作, 缺乏符号意义的纯粹偶然性的写作, 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与投影, 一种多样化的历史消费的形式而已, 历史被多种形式消费着。

历史与现实的形态总是感性的, 充满了偶然的, 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轨迹依然可寻。写作一旦使那种无处不在的、生动的偶然完全失去了符号的意义与所指, 那么这类写作就不过是让人趣味索然的一种写作策略的表现。这类小说的致命之处在于, 它们的作者玩得投入, 而读者人数极少, 只有少数几位智力高的评论家, 乐此不疲地对于这类写作策略津津乐道。作为历史小说的先锋实验来说, 它们太相信话语能指的游戏功能了, 结果聪明的、确实有相当威力的能指, 在其重找历史的动因中, 固然消解了历史, 但同时也就耗尽了自己以及自己存在的艺术形式。

于是历史消费的快乐, 也就变成了历史消解的无奈!

精品学习网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