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之浅谈

2013-01-08

道(道之用、动)--域、恒气、元气(自生自动,感而遂通)

有关5至6简的四个“域”字,说见下。

三、《恒先》之重心在于审合言事

第5至7简:“有出于域,性出于有,音出于性,言出于音,名出于5言,事出于名。域非域,无謂域。有非有,无謂有。性非性,无謂性。音非音,无謂音。言非言,无謂言。名非6名,无謂名。事非事,无謂事。詳宜利主,採物出于作,焉有事不作无事举……7”上文说到道、恒、域、恒气、元始之气是同一层次的、同一等级(形而上)的概念,是并列的非从属的,不存在道使之生的问题;域、恒气、元气只是道、恒的别号、别称。这里讲的却是“某出于某”的系列:

域→有→性→音→言→名→事……

域←有←性←音←言←名←事……

域之后显然是另一层次(形而下),在这一层次内有从属、派生的系统,没有前者就沒有后者。“有”源出于“域”。“有”是万象大千世界(包括精神、物质、社会等)的抽象一般,并非具体之物。至于以下的性、音、言、名、事则是具体的个别的物事、事体、东西(特别是人)及其属性或特性、音乐或音声、言说或理论、名相或称谓、社会事务的相互关系等。这当是先秦思想家名实关系讨论的发展,一方面强调名相、名言、概念的自身同一性(某非某,无谓某),另一方面引伸到社会人事管理上,含有循名责实、各当其位、各守其份的意蕴。这也是孔子以降正名思想之本旨。

《管子》的《九守》篇曰:“修(循)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与老子之“名者实之宾”与上引《九守》“按实而定名”的路数有一点不同,《恒先》在名实相生的基础上更强调名的规定性及名对实(事)的反作用。

除《九守》与《恒先》一样有“某生于某”的论式外,郭店楚简诸篇,特别是《语丛》四篇,有不少“某生某”、“某生于某”的论断。这里,我只想举《语丛一》之一例:“有生乎名。”

关于“性出于有”,“性非性,无谓性”。《恒先》在这里指物之性,也特指人的性情,道与人性的关系。相类似并可用来参考的材料,见《淮南子》之《原道》:“……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是故达于道者,返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又说:“嗜欲者,性之累也。”该篇提倡护持、反诸人的清净本性。《俶真》:“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遼廓,而觉于寂漠也。”《泰族》则主张因人之性予以教化、引导,“无其性,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遵道。”

关于“音出于性”,“音非音,无謂音”。《吕氏春秋》提倡正位审名,并以正音为譬。“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宫徵商羽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不可以相违。”(《圜道》)该篇进而论证治国立官,各处其职。《淮南子》指出,丰富的乐音源于五音,五音又取决于处于中道之宫音。“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原道》)足见道与性、音之关系的讨论与名实、名形关系的讨论,在当时都很常见,且可以引向政治论说。战国末期、秦汉之际道法家习惯于这种方式。帛书《经法》之《名理》篇讲执道者虚静公正,“见正道循理,能举曲直,能举终始。故能循名究理。形名出声,声实调合,祸灾废立,如影之随形,如响之随声……”帛书统说形名声号,依此而定位并贯彻始终。

关于“言出于音,名出于言,事出于名。”“言非言,无謂言。名非名,无謂名。事非事,无謂事。”言、名、事的关系,《韩非子》有一些讨论:“主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南面》)指言与不言都必承担责任。“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臣》)“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形名;形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二柄》)“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定法》)受申不害影响,韩非说:“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扬权》)又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主道》)。“名”字可以是名词,指名相,也可以是动名词,指言语所表达的,其内容指道理或名称。“形”即表现。在一定场合,“名”就是言,“形”就是事。在另外场合,形名泛指言事。“情”指真实状况,实情。“参同”“参验”“参合”指验证、检验、证明,使所表现(形)与所言说(名或言)相符合,或者形名指导社会实践。言自为名,事自为形,审合形名,结果是名至实归,名当其实,如此,君主才可能如“道”的品格,无为而治。这是道法家形名思想的要点。《恒先》篇显然是与这些思想可以相通的。又《吕氏春秋》曰:“正名审分是治之抟选9拾雌涫刀?笃涿??郧笃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