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下的两斜竖为“臣”字之省)等字样,有时省“人”不省“又”,作“
”形,有时连“人”带“又”都省掉,作“
”形。可见“僕”作声符时是可以省掉“人”旁的。包山简的“菐+阝”(见12组)也有省与不省的多种写法,如“
”可以算是全形(用“又”代“廾”),只是“人”挪到了右下角,而“
”“
”则是省略了“人”形的。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声符的“菐”(pu)其实就是“僕”,汉字中并不存在独立的《说文》训“渎菐”的“菐”。“僕”字作为声符有许多变体,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可以省掉右下部而将“人”移到右下,右下的“人”又可以换从“大”(讹成“矢”),也可以只省掉人形而下面仍从“廾”,“廾”又可以换从“又”。这些变体在已被确认为后来从“菐”(pu)得声的几组楚文字中都有出现(见10—14组)。如果比较第5组“言+D”及6至9组各字所从的“D”形,不难发现,后者的“D”跟前者的“菐(僕)”的写法总体上是对应的,它们都有下部或从又、或从廾、或从人(刀)、或从大(矢)、或既从“人”又从“又”、或仅留上部而省去下部所从等写法。因而这些“D”是绝对可以跟“菐”(僕)字认同的,它们都是从金文“僕”字演变而来的(“辛”可以变成“丵”,“丵”可以省简;“廾”可以省为“又”,也可以全省;“人”可以下移,也可以省略;“人”与“刀”形近不分,“人”可以换成“大”,“大”与“矢”形近相混),各种写法都可以从金文的“僕”字得到解释。因此,我们说第5至第9组中“言+D”、“D+戈”、“D+刀”等字的“D”来源于“僕”形体上是完全可以讲清楚的,不仅有从“僕”到“D”各种形体的演变线索,而且有已释的从“菐(僕)”得声的字的形体系统的事实证明。
那么,这个从“言”“菐(僕)”声的字究竟是什么字,为什么会跟“察”构成异文呢?我们认为“言+菐”就是葛英会先生提到的《集韵》的“言+僕”[ii]。《集韵》训“以言蔽也”,实际上是用同义词“蔽”来作训释词,之所以要加上“以言”,是因为“言+僕”字从“言”,为了强调形义之间的联系而已,这是《说文解字》以来形训家们的惯用方法。“蔽”由遮蔽义引申出概括义,由概括义引申出相当义,由相当义引申出审断义,所以《论语》“一言以蔽之”何晏注“蔽”犹“当”,而“当”《小尔雅》训为“断”。《尚书·康诰》“丕蔽要囚”、《宋史·志·刑法一》“自是,内外折狱蔽罪,皆有官以相覆察”,其中的“蔽”都是指审判定罪。“言+僕”训为“蔽”,是因为两字都有“审断”义,属义项交叉的同义词,而不是像葛先生说的那样“言+僕”读为“蔽”,若读为“蔽”,则字异而词同,《集韵》岂能以同词相训!但传世文献中不见“言+僕”或“言+菐”字,又怎么能够证明这个词具有“审断”的意义呢?而且“审断”的义项也不完全切合楚简“言+菐”字的用例,那这个词还有更能适合楚简用例的意义吗?这就得感谢王宁先生提到的“覆”了(尽管他错误地认为是“讣”假借为“覆”)[iii]。楚简“言+菐”和《集韵》“言+僕”所记录的词语应该就是《说文解字》和《尔雅》等工具书用“察”“审”作同义词来互训的“覆”。《说文解字》:“察,覆审也。”《尔雅·释诂》:“覆、察,审也。”可见“覆”跟“察”和“审”同义,它们既可以表示“审断”(在这个义项上又与“蔽”字同义),也可以引申指一般情况下的检查、考核、观察、监督,还可以表示对特定事件或对象的查验、核实、确认。“覆”用来记录这个词项无疑属于假借字,从“僕”得声的“言+菐”或“言+僕”才是这个“覆”词的本字。“覆”与“僕”古音声母相同,韵部觉屋旁转相近,所以可以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刘勋宁先生告诉我,这个词在他家乡陕西清涧方言中还保存着,而且发音就属于古代的觉部。[iv]如此我们认为“言+菐”“覆”同词就更加没有问题了。“覆”字所具有的“言+菐”词的意义不仅见于字典词书,我们从文献中也查到了不少实际用例。如:
《左传·定公四年》:“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藏在周府,可覆视也。”——“覆视”指查看、验核。
《韩非子·内储说下·说四》:“韩昭侯之时,黍种尝贵甚,昭侯令人覆廪吏,果窃黍种而粜之甚多。”又《内储说下·似类三》:“是以明主之论也,国害则省其利者,臣害则察其反者。其说在楚兵至而陈需相,黍种贵而廪吏覆。”——“覆廪吏”指查核仓库管理官员是否盗卖粮食。
《孔子家语·王言解》:“其礼可守,其言可覆,其迹可履。”——“其言可覆”意思是说“那些话经得起检验”。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夏侯婴为高祖作假证,解脱了高祖的罪责,后来案件得到查实,夏侯婴因此被关了一年多。“狱覆”应指案件得以查实,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高帝自言不伤婴,婴证之,是狱辞翻覆也。”恐不确。
《史记·酷吏列传》:“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覆脱卒”指核查漏脱未上报的士兵
“覆”的这类意义当然也是可以用“察”和“审”来表示的。正因为“覆”“察”“审”三字可以同义,所以文献中“覆察/察覆”“审覆/覆审”经常同义连用(《说文》用来训释“察”的“覆审”就可以看作同义复合词),例如:
《三国志·魏书·梁习传》:“又有高阳刘类,历位宰守,苛慝尤其,以善修人事,不废于世。……性又少信,每遣大吏出,辄使小吏随覆察之,白日常自于墙壁间窥闪,夜使干廉察诸曹,复以干不足信,又遣铃下及奴婢使转相检验。”——暗中观察、监视
《晋书·陆云列传》:“时晏信任部将,使覆察诸官钱帛,云又陈曰:伏见令书,以部曲将李咸、冯南、司马吴定、给使徐泰等覆校诸官市买钱帛簿。……今咸、南军旅小人,定、泰士卒厮贱,非有清慎素着,忠公足称。大臣所关,犹谓未详,咸等督察,然后得信,既非开国勿用之义,又伤殿下推诚旷荡之量。虽使咸等能尽节益国,而功利百倍,至于光辅国美,犹未若开怀信士之无失。……愚以宜发明令,罢此等覆察事一付治书,则大信临下,人思尽节矣。”——这里的“覆察”“覆校”“督察”皆同义,指检查、审核。
《清史稿·盛宣怀列传》:“已而徐桐劾两局有中饱,适刚毅按事南下,衔命察覆。宣怀具以实对,奏上,被温旨。”——调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