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三制”解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有《从政》甲、乙篇,从内容分析甲、乙两篇当属一篇,目测图板照片似乎竹简长度、编连位置也差不多。《从政》甲篇第5简“闻之曰:敦五德,固三折,除十怨”,所谓“五德”简下写得明白“一曰宽,二曰恭,三曰惠,四曰仁,五曰敬”。“十怨”似乎也可以从《从政》乙篇中找到一些线索,乙篇第一简“曰犯人之务,十曰口惠而不係”,如果不错的话,应该是“十怨”的最后两条。唯“三折”颇难理解。
楚简“折”字固然可以读为“誓”,但大部分情况下正如整理者张光裕先生所言可读为“制”。陈伟先生也引了一些资料指出了这一点[1],如如郭店简《老子》甲第19简“始折有名”即“始制有名”,《六德》第2简“折刑法”即“制刑法”,九店简《日书》第20简“利以折衣裳”即“利以制衣裳”,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除》一三正弍“折衣裳”亦即“制衣裳”。
笔者以为陈伟先生的怀疑是对的,但对于“三制”的解释却错了。
这里的“三制”应该就是管子所说的“三制”,《管子·枢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石一参解释曰[2]:“谓国力有三等。”“制人者上也,为人所制者下也,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之者,中也。在谋国者所以自处耳。”管子是孔子经常提到的人物,《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虽认为管仲器小不知礼,但还是肯定管仲之仁,并非常赞扬管仲助齐桓公称霸的历史贡献。孔子推崇管仲治理国家的成就,管仲的从政思想经验也定有为孔子所承继者。
《从政》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讲“从政”。《从政》甲篇第5简说的“敦五德”就是敦行五种品德,“除十怨”就是屏除十种怨恨。 “固三制”就是稳固三种国力,其实也就是说从政者要处理利用好上中下各阶层的力量。“敦五德”、“除十怨”和“固三制”都是从政者从政所应该做到的。
《从政》甲篇第7简:“三折持行,视上卒食。”这里的“三折”就是第5简的“三折”,应该也就是“三制”。“视”字整理者读为“见”,显然有误,楚简中“目”下作跪坐人形的是“见”,作立人形的是“视”,这一点陈伟先生已经指出[3],笔者犹忆去年暑期黄锡全先生还曾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4]。陈伟先生说“这里的‘三折(制)’之后大概也是详述其具体内容。由于后文残去,今难准确判读,姑且将随后6字两两断开,看作三制之目。”[5]把“持行”、“视上”、“卒食”分列看成是“三制之目”,这个解释恐难成立。
笔者以为整理者张光裕先生的断句是不错的,“三制持行”也就是“固三制”的结果,“视上卒食”大概是指“制人者”,“为人之所制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这样三种国力都能先敬上事,然后得食,可与《论语·卫灵公》“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对读。孔子和儒家都提倡贤者应该先其事后其食,《孔丛子·记义》记孔子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食也”。《礼记·儒行》:“先劳而后禄。”《春秋繁露·仁义法》:“《诗》云:‘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又曰:‘坎坎伐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先其事,后其食,谓之治身也。”孔子认为贤者应该先敬上事,然后得其食,也就是“视上卒食”。在上者从政能够“固三制”,稳固三种国力;而“三制持行”,那么这三种国力就都能够“视上卒食”,先敬上事,然后得其食。
[1] 陈伟《上海博物馆楚竹书〈从政〉校读》。承陈伟先生以电子邮件赐下,特此致谢!
下一篇:楚文字考釋四則之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