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上博简《中弓》札记四则

2013-01-11

第一例似乎是误合两字所致。《说文·大部》:“夾,持也,从大侠二人。”小篆作“”《唐韵》古狎切。[12]P213同页《亦部》:“夾:盗窃褱物也,从亦,有所持。俗谓蔽人俾夾是也。弘农陝字从此。”小篆作“ ”。《唐韵》失冉切。隶定后二字同形。《玉篇》虽分收“大”部之“夾”与“亦”部之“夾”,但释“大”部之“夾”为“古洽切,近西廂也,又古恊切”[13]P80;释“亦”部之“夾”为“胡頰切,《说文》:‘盗竊也,物也,亦持也。’又音閃”[14]P82。知《玉篇》“亦”部之“夾”为合二字为一字。

若上例推断不误,则第四例为第一例类推所致。

剩下三例的两个音,虽然分属匣纽,书纽,但韵部相同。与“赦”、“惑”情况不类。

从谐声偏旁来看,似未见匣纽,书纽字相谐的。

综上,读“惑”为“赦”不可信。笔者以为,“惑”当读为“宥”,“ ”读为“赦”。“惑”疑纽职部,“宥”疑纽之部,双声,之职对转,语音极近。从谐声上看,“惑”读为“宥”也是可信的。《说文·宀部》:“宥,宽也,从宀有声。”[15]P151“惑”从“心”“或”声,据刘兴均先生研究,“有”、“或”本为同源词。[16]P102-104“有”古籍中常与“或”通用。《诗经·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17]P623《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有,假借为或,即域字。”[18]P198《广雅·释言》:“宥,赦也。”[19]P145《左传·成公三年》:“各惩其忿,以相宥也。”杜注:“宥,赦也。”[20]P1900

《说文·心部》有“ ”字:“趣步 也,从心与声。”[21]P219这里当是借字。若依李释读为“与”,语意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语言具有对称机制,古汉语讲究结构对称,同义并举是古汉语里常见的结构。出于这个考虑,“ ”当读为“赦”。“ ”上古音以母(喻四)鱼部,“赦”书纽铎部,“以”、“书”旁纽,“鱼”、“铎”对转。且“赦”从“赤”声,《说文》或体作“ ”,从“亦”声,“亦”为“以”纽。

《周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孔疏:“赦,謂放免,過,謂誤失,宥,謂寛宥,罪謂故犯,過輕則赦,罪重則宥,皆解緩之義也。”[22]P52本简文“惑 辠”若读为“宥过赦罪”,与之大致吻合。

综上,“惑 辠”当读为“宥过赦罪”。

第十九简李朝远先生读作“山有堋(崩),川有滐(竭), (日月)星 (辰)猷(犹)差(左)民,亡不又(有) (过), (贤)者……”[23]P277

李先生的读法似可商榷。问题有二:一,前面说“山有堋(崩),川有滐(竭)”,是不祥,紧接着说“ (日月)星 (辰)猷(犹)差(左)民”,是吉祥,语意相反,后面又说“亡不又(有) (过)”,又是不祥,语意不够通畅;二,照李先生的读法,“亡不又(有) (过)”就没有主语了,在文句中也无法找出隐含的主语,语意也是不顺畅的。细审文意,当是说,山、川、日月星辰均有不祥之时,民众也均会有过错,贤者当起而振之。笔者以为应当读作:“山有堋(崩),川有滐(竭), (日月)星 (辰)猷(犹)差,民亡不又(有) (过), (贤)者……”“差”不必改读“佐助”之“左”。《说文·左部》:“差,貳也,差不相值也。”[24]P99《段注》作“差, 也,左不相值也。”解释说:“ ,各本作貳;左,各本作差,今正。 者, 之假借字。心部曰:‘ ,失当也。’‘失当’即所谓‘不相值也’。……左之而不相当则差矣。”[25]P200“差”是失当,差错之意。《尚书·吕刑》:“察辞于差,非从惟从。”孔传:“察囚辞,其难在于差错,非从其伪辞,惟从其本情。”[26]P250本简文是说日月星辰的运行出了差错,违背了常道。

第二十简有“含(今)之 (君子),孚 (过) 析,戁(难)以内(纳)谏”一语,对于“孚 (过) 析”,李朝远先生的考释付诸阙如,说:“义不详,待考。”[27]P278

笔者以为,“孚 (过) 析”当读为“保过 (扞)婞”。现申说于下。

“孚”当读作“保”。“孚”滂纽幽部,“保”幫纽幽部,旁纽,叠韵。《说文·人部》:“保,养也,从人,从 省, ,古文孚。”[28]P61《段注》作“从人, 省声, ,古文孚。”[29]P365“孚”本为“保”之声符。本简“保”是保有,持守的意思。《诗经·大雅·崧高》:“南土是保。”郑笺:“保,守也。”[30]P567“保过”是说死守自己的过失,不予承认,不肯改正,文过饰非。《汉书·刘歆传》:“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31]P655“保残守缺”与此处的“保过”相类。

“ ”即“ ”。《说文·戈部》:“ ,盾也,从戈旱声。”[32]P266《说文·日部》:“旱,不雨也,从日干声。”[33]P138从“旱”声与从“干”声无别。“扞”“捍”同字也可证明。当读为“扞”。《说文·手部》:“扞, 也,从手干声。”[34]P257《段注》:“ 当作枝,枝持字古书用枝,亦用支。”[35]P609段说甚是。“扞”也写作“捍”。《集韵·翰韵》:“捍,卫也,或作扞。”[36]P127“ ”见纽元部,“扞”匣纽元部,二字旁纽,双声。“扞”有“保卫”与“抵挡”义,二义相反而实相成,“保卫”对己而言,“抵挡”对敌而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本简文是“抗拒,抵制”之义。《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注:“扞,坚不可入之貌。”孔疏:“扞,谓拒扞也。”[37]P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