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陈梦家与简牍学

2013-01-11

1959年7月,甘肃武威磨咀子六号汉墓出土汉简四百八十枚,以木简居多,竹简较少。其中除十一枚为日忌及杂占简外,其余四百六十九枚均为《仪礼》简。[19]武威出土的汉简《仪礼》,被认为是“从所未有的发现”。如陈梦家说,“先秦典籍的原本,今已无存。今欲见汉代典籍的面貌,大约不外帛本、简本、纸本和石本。帛本、纸本未有出现,而近世在洛阳故城南太学遗址所出的熹平石经,其中虽有《仪礼》残石,散在四方,就可以搜集到的仅有数百字(详《汉石经集存》第三九二至四七○号)。今此所出《仪礼》,竹简、木简并有,存四百六十九简,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二字,首尾完整,次第可寻,实为考古发现上非常的一件大事。”[20]后来简本和帛本汉代文献屡有发现[21],当然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能预见,但是武威汉简《仪礼》发现的意义和整理的功绩依然未能稍减。

武威汉简《仪礼》甲、乙和丙本不但有竹、木之异,它们之间的内容亦有所异,甲、乙本是《服传》而丙本是《丧服》经记。甲本七篇篇首题记篇题篇次,反映其编次和今本编次不同,和两戴本及刘向《别录》本亦不同。不但篇次不同,篇题亦有所异。陈梦家指出,“甲本将士礼置于前半,而将诸侯大夫礼置于后半,其先后次第似有胜于两戴与《别录》者。”[22]

经过整理和研究判定,“武威出土甲、乙、丙三本《仪礼》九篇,除甲、乙本《服传》和今本有很大的出入外,,梦家先生于一九六○年六月至七月间去兰州参加了这批简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317页)徐苹芳《中国汉简的发现与研究》也说陈梦家“1960年起研究汉简”(《汉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92年汉简研究国际讨论会报告书,关西大学出版部1993年12月版,第40页)。王世民《〈尚书通论〉前言》也说其事在一九六○年六月(《尚书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4页)。本文从一九六○年说。

[2]周永珍:《忆梦家先生》,《文物天地》1990年3期。今按:《武威汉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1964年9月版。

[3]陈梦家1956年在《尚书通论》初版序中写道:“我于二十五年前因研究古代的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由于古文字研究而转入古史研究。”据周永珍说,“在甲骨学上,他对董作宾的‘贞人’说和甲骨断代有所补充和纠正,将所谓‘文武丁卜辞’,区分为‘?组’、‘子组’和‘午组’,首先作出它们应属武丁时期的推断。所作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对郭沫若创立的标准器断代法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从不同角度把分散的铭文内容串连起来,探寻判断年代的根据,阐述重要史事和典章制度,并且比较深入地研讨了铜器的组合、形制和花纹问题。”“另外,他还对《尚书》、《竹书纪年》等古史文献、西周年代、六国纪年和历代度量衡问题等,作过一定的专门研究。”周永珍:《陈梦家》,《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68页。

[4]《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41页至第46页。

[5]《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版,又修订本1997年12月版,第1页至第19页。

[6]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7]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又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10版。

[8]陈梦家发表的历史文献研究论文,还有《古文尚书作者考》(《图书季刊》新4卷3、4期,1944年),《汲冢竹书考》(《图书季刊》新5卷2、3期,1944年),《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清华学报》14卷1期,1947年),《世本考略》,《周叔弢先生六十五岁生日纪念论文集》,1950年)等。

[9]郭沫若:《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年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381页。

[10]陈梦家:《郭沫若〈周易的构成时代〉书后》,郭沫若《周易的构成时代》附录,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11]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中华书局1988年版。

[12]《考古学报》1955年至1956年。

[13]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版。

[14]《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5期。

[15]《考古学报》1984年2期。

[16]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页,第3页,第5页,第13页,第127页,第128页,第134页,第137页,第178页,第179页,第192页,第197页,第213页。

[17]转见周永珍:《忆梦家先生》,《文物天地》1990年3期。

[18]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13页。

[19]武威《仪礼》简共有三本:①甲本木简,宽0.75厘米,长55.5-56厘米,约合汉尺二尺四寸,共七篇:《士相见》十六简,《服传》五十七简,《特牲》四十九简,《少牢》四十五简,《有司》七十四简,《燕礼》五十一简,《泰射》一百○六简,共三百九十八简;②乙本木简,宽0.5厘米,长50.05厘米,约合汉尺二尺一寸,只《服传》一篇三十七简;③丙本竹简,宽0.9厘米,长56.5厘米,仍约合汉尺二尺四寸,《丧服》一篇三十四简。

[20]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3年9月版,第4页。

[21]参看骈宇骞、段书安:《本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概述》,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4月版;陈松长:《帛书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王子今:《简牍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2]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3年9月版,第12页。

[23]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3年9月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