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究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2013-01-11

 

如图二所示,民主观念凸显的第一个高峰之所以在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间,和张勋复辟帝制直接有关。因为这时关键词“民主”的主要意思是指不同于世袭君主制的政治制度,大多为正面引用,表示与“君主”对立。关于被提及事件的数据挖掘证明,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正是人们常提及的政治事件。当时新知识分子对袁世凯和张勋破坏初建的共和政体极为反感,常常使用与君主立宪相对立的“民主”一词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理念和对合理政治制度的追求。这一阶段民主理念相对空洞、意义单纯。民主观念凸显的第二个高峰在1919年至1922年间,代表性关键词是“民治”等,意味着对民主观念重构时期的来临。我们还可以看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知识分子在质疑西方帝国主义与战争的思想背景下,赋予民主以平等、民治等不同的含义,并开始大争论,故民主观念的意义内涵变得很多元。而到1924年至1926年出现的民主观念凸显的第三个高峰,这时《新青年》已是共产党立场的刊物,通过例句分析可以发现,作为正面的“德谟克拉西”,其意义往往指“民主专政”;而“民主”一词负面评价大大增加,它是针对资产阶级民主及其政党的批判。很明显,这三个阶段正好对应着《新青年》知识群体对民主观念的接受和重塑,刻画了他们在学习西方社会制度时由接受到失望并转向接受马列主义新意识形态的过程。

三 尝试之二:追溯某些现代观念的起源和变化轨迹

以上分析可见,研究民主观念的重塑必须涉及几个关键词的统计分析。那么当我们追溯某一观念起源和演变轨迹时,应检索哪些关键词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决不是研究开展之前可以事先确定的。我们之所以用“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词来刻划五四后新青年群体民主观的重塑,这是基于对当时大量文献的阅读。必须注意,探讨某一观念起源的关键词组不一定等同于分析该观念定型时所包含的关键词组。就以民主观念为例,如果我们想进一步追溯新文化运动早期民主观的起源,仅仅依靠上述几个关键词就不够了。为什么这样讲?1918年前,用“民治”、“平民主义”、“德谟克拉西”等新词来指涉民主观念尚未普遍,而“民主”一词使用又不多,这就使人怀疑是不是存在其他更为常用的指涉民主观念的关键词?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爆发之际,中国知识分子正热衷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现代代议制政治。这时有关民主制度词汇在政治文献中出现那么稀少是不可思议的。换言之,从《新青年》“科学”和“民主”不对称这一现象出发,可以进一步提出另一个问题:当时是否有另外的词用于广泛指涉西方代议制政治?数据库检索《新青年》前四卷和“科学”一词频度不相上下的是另一个政治术语是“共和”。从图四可见,1918年前“共和”一词的频度一直远远高于“民主”。图四表明,到1919年以后,“民主”才超过并最后取代了“共和”。“共和”一词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英文译名被当代人了解,但在今日政治生活中已不常用。如果不读历史,中国人确实很难想像20世纪前20年,“共和”远比“民主”普及.民初的中国对西方代议制度的引进曾被白鲁恂(Lucian Pye)形容为“共和幻象”[7]。新文化运动对民主观念的重构与“共和幻象”的破灭以及用“民主”取代“共和”过程同步。

 

 

这样一来,要研究中国民主观念的起源,我们必须去研究五四以前包含“共和”与“民主”这两个关键词的所有句子。为此,我们建立了1830至1930年重要政治思想文献的全文录入文本的数据库。只有借助这一数据库,我们才能进一步考察民主观念起源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的思想史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原先研究的范围也大为扩充,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有观点的检验转化为研究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为何用“民主”和“共和”这两个词来指涉相应西方现代政治观念,以及它们中文意义与西方观念有什么差异、这两个关键词的意义在不同时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问题。其核心是什么社会和思想因素导致“民主”取代“共和”?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变成以关键词统计分析为经验基础的讨论中国民主观的起源和演变。

根据数据库检索我们做出图五。图五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这就是1880年以前,“民主”、“共和”两词使用极少,自1880年至1915这三十余年间“民主”、“共和”这两个词出现频度明显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为1898年即戊戌变法前十几年和后五年,“民主”出现频度高于“共和”;第二个阶段为1905年至1915年(即日俄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之前这十年),这是“共和”凸显并超过“民主”的时期。表面上看,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取代了君主制,这是“共和”高于“民主”的原因。但是图五表明,在辛亥革命前“共和”这一关键词的使用已远远高于“民主”了。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早期人们习惯用“共和”指涉西方现代民主制度,这是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主观念的建构。

 

 

而新文化运动后期“民主”取代“共和”,则是对清未民初已形成的民主观进行再次重构的结果。这样一来,要理清清末民初中国人的民主观,则必须去研究为何新文化运动前十年“共和”会压倒“民主”?换言之,我们必须去考察“民主”“共和”这两个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在什么时候“民主”“共和”被用于翻译西方democ- racy和republic?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这两个观念意义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①?

“民主”这个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时期就在使用。《书·多方》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民主”的意义是万民之主,在中国传统帝制下,帝王是最高统治者,即民之主,故“民主”是帝王的别称。西方democracy起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由demos(人民)和kratos(权力,统治)两个词联缀而成,意为人民支配或统治。显而易见,中文中“民主”的本意同democracy正好相反!为什么要用一个意义相反的中文名词“民主”一词来译democracy?这是一个令人困惑也十分有趣的问题.数据库检索表明,“民主”现代意义最早出现在1864年,在此之前数据库中“民主”一词的意义均指皇帝。第一次用“民主”来指涉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中文文献是《万国公法》。《万国公法》是惠顿(Henry Wheaton)所著的“Ele- 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的中译本。[8]该书于1836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公认的著名国际法专著。1862年美国在华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开始翻译这本书,1863年由清政府总理衙门选派四名官员协助《万国公法》中译本文字润色定稿。恰逢此时,清政府依据该译本的国际法条例,及时有效地处理了发生在中国领海上普鲁士与丹麦商船的纠纷,证明其十分实用;于是,1864年由总理衙门批准北京崇实印书馆刊印300部,颁发奋省督抚官员参考。[9]换言之,西方民主观念传人中国最早缘于中国对国际法的接受。

和“民主”一词类似,“共和”一词在中文里也是古已有之,用于表达君主缺位时少数政治精英共同执政的状态;如《史记·周本纪》所说:“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至今,尚未能确定是谁最早用“共和”来译re- public。据日本学者的研究,最早用“共和”来译republic应该是1845年箕作省吾在译有关荷兰地理《坤舆国识》时,就应如何译republiek向大櫬盘溪请教,大櫬根据中文中“共和”的意义,建议把republiek译成“共和政治”为好。[10](P114~16)而在我们的数据库中,最早是1830年代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已使用“共和”一词,但当时仍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该关键词的。那么。中国人接受用“共和”翻译republic是否从日本传人的?有趣的是,早在20世纪初中曰文化大规模交流之前,即1890前后在传教士中文著述中介绍美国选举政治时,为了与“合众党”相区别,已有“共和党”的用法。数据库检索结果暗示,中国和日本似乎同样存在着用“共和”译republic的机制。那么,为什么中文用“共和”指涉西方现代政治制度要比用“民主”晚二十多年?我们发现,这和中国学者在1880年前用“民主”同时指涉democracy和republic有关。近年来西方学者已经发现,《万国公法》用“民主”指涉democracy某种程度上是误译,因为它本意是用于翻译republic。[11](p54)我们系统检查了《万国公法》中“民主”一词的意义,该关键词共出现了17次,对照中译本和英文文本可以发现,“民主”一词并不全是republic的误译。它有时同时包含republic和democracy两种意义。也就是说中国士大夫在接受国际法时,一开始并没有区别西方“民主”和“共和”的差别。这立即引发另一个问题:既然1860年代士大夫已用“民主”来泛指西方包含共和与民主在内的现代政治制度,为什么20年后又会选用“共和”一词并广泛使用、以致于20世纪初“共和”曾经压倒“民主”呢?为此,我们有必要对1915年以前“民主”一词意义变化进行分类统计,得到表二。

 

 

 

 

————————————————————————

①这方面详细讨论可参阅:Jin Guantao and Liu Qingfeng:‘Republicanism’to‘Democracy’:China’s Selective Adop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odem Western Political Concepts(1840—1924)(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