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请问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讹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广以厚。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高……
以下分五节讨论《太一生水》与太乙九宫占的可能关系。
(一)上、下:天盘与地盘
“下,土也……不思相〖当〗”为相对独立的一小节,而其中“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为点题之句,以下为发挥部分。此节主题是由天地而及名字,论述由较具体的天地,而引申到较抽象的道和名字,然後再言及人事。
此节论人事部分强调“以道从事”与今本《老子》23章“从事于道者”相似(该章无简文)。而其中“事成而身长”、“功成而身不伤”与今本《老子》77章“功成而不处”、今本2章简本甲“〖功〗成弗居”、今本9章简本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本17章简本丙“成事遂功”相近。
关于道和名字的论述是形上学的发挥,主要的一点是“道亦其字也,请问其名”。以道为终极实在的“字”是《老子》的思想,可参见今本25章和简本甲,其中字是道,名是大。参照《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则可知此名实即“太一”。这里要注意名与字的差别。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有先名後字的传统,字为成年冠礼後有,而名则是生下来就有,名比字更根本、更内在、更私人。如果说终极实在不可言说,那它在更多意义上指其名“未知”或“请问”其名,如《老子》今本32章简本甲“道恒亡(无)名”,其字则是较为公共的“道”。此段中出现了三次的“其名”(“请问其名”、“必托其名”、“亦托其名”)可以参照上面的解释理解为“太一”,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太一”两字没有出现在第二部分,这是因为太一被logos化了, 而代之以讨论其名其字。如果我们参考本文第一部分关于巴比伦与犹太-基督神话的讨论,则更可理解名字作为logos的重要地位。
此段中还说“天地名字并立”。四者并立的只有《老子》今本25章简本甲中“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可资比较,可这里应该是天、地、道与太一并立,其中道与太一作为字和名的所指一致,其实就是天地与其创生者的并立。这里我们又看到名字的地位作用逐渐增加和太一逐渐被logos化的迹象。但这里一个较微妙 的地方是,如果说“天地”并立,就与本段开首上天下地的说法有矛盾。既然是一上一下,何以又并立呢?一个可能的理解是上天下地的说法与天地并立的表述不在同一语境。上天下地不是形上学的陈述,那它是在说什么呢?
在我的理解中,“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一句是事实陈述,它是在描述太乙九宫式盘的基础上对天地结构作出的普遍陈述。这一假定是我以太乙九宫占来解释《太一生水》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一个较为可行的起点。首先对照《黄帝内经·天元论大论》中一段类似的话:“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不同的是《内经》用“形”,而《太一生水》为“土”。在第二部分,我们已经讨论过《灵枢经》乃至整个《内经》与九宫类占法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一个很自然的假定是此段可能在讨论太乙九宫占盘。
我们知道,太乙九宫占盘只有两层,即天盘和地盘,而没有後世流行的九宫类占法如奇门遁甲普遍应用的人盘。这是因为此占法起源较古,主要用于天文地理之占,鲜及人事。其占以测天的节气与地的分野为目的,人事则要顺从天气与地形的变动和分布。因此,《太一生水》中先讲上边为气、为天,下边为土、为地,接着就讲“从事”、“功成”之类。对比现存唯一的太乙九宫占盘,圆形的在上为天盘,方形的在下为地盘。但不同的是八个节气刻在地盘上,而天盘上刻着九宫分野及与之对应的人事,即君、相、将、百姓、吏等。或许这是因为天盘理论上已属节气,为据此测九宫分野,所以刻九宫在其上;相反,地盘理论上属分野,为据此测节气,故刻节气于其上。这就是天地盘的相错。
《太一生水》中“故讹其方,不思相〖当〗”略为难解,但结合上下文可知它是在讲天地错位。经由天地盘的方位变化、“不相当”才可能有下文的不足、有余等等。
(二)不足、有余:天地盘的结构
“天不足于西北……责于高……”一节与上一节类似,也是先讲较具体的天地布局,然後引申发挥“天道贵弱”,最後断简部分可能又言及人事。比较今本《老子》77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这节紧接上节的“故讹其方,不思相〖当〗”,由天地并立转而言天地相错。短短几句中连续三次用到“上”、“下”,说明是接着本段开头的上天下地说的。继续上边的假定:上与下分别指太乙九宫占盘的天地盘,那么这里的“不足”,“有余”该当何解?
读到这一段文字,大家可能首先会联想到《淮南子·天文训》中共工触不 周的神话,如同竹简整理者在注释中所引用的:“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是古人对于华夏天象地貌的一个很好的神话解释。可见“天不足于西北,地不足于东南”的观念非常流行。
可是《淮南子》及《列子》中的神话在这里于事无补,它不能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况且这则神话可能属于汉初以古史人物造神话的产物之一。退而言之,即使这则神话起源甚早,也与《太一生水》文意无涉。在我的理解中,《太一生水》的基本思路与《周易》一样,是由占法操作到形上学宇宙论再到人事伦理,整个论述理性化色彩极浓,丝毫不涉及神话。
在後世文献,尤其是医占类文献中,我们却看到非常多的关于“不足”、“有余”、“西北”、“东南”的讨论,同时又丝毫不涉及共工神话。如《黄帝内经·素问》“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东南方阳也……西北方阴也。”《晋书·地理志》“地不足东南,天不足西北。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一千三百里……”《史记·日者列传》“天不足西北,星辰西北移;地不足东南,以海为池;日中必移,月满必亏;先王之道,乍存乍亡。公责卜者言必信,不亦惑乎!”其中《黄帝内经·素问》是以自然气象为标准谈医理,《晋书·地理志》在谈地理。而《史记·日者列传》把它作为比喻来引用,说明“天不足”观念与占卜的可能关系。另外,《协纪辩方》则是明确以九宫布局解释“天不足”:
若夫寅之为水,则以地不满东南。自析木之津,以达于巽之地户,皆积水之区。所为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者也,故寅甲巽皆水也。若夫亥之为金也,则以天不满西北。自少昊之墟,以至于亥之天门,皆积山之区。山者石,而石者金,故兑乾亥皆金也。金积于西北,而水盛于东南。
这里谈到的方位布局,是分别以天干、地支、後天八卦与九宫布局相配,故西北方为乾、亥、兑,为金;东南方为寅、甲、巽,为水。而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在占算传统中又被分别称作天门和地户。这和“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的观念不无关系,因为天和地分别在这两个方位不足,所以成为它们的门户。这一解释虽然天地相对,但并没有明确提到天地盘。而《太一生水》中两处将上下相对而言,说明是在讨论上下两层盘。两层布局可能正相反,所谓“讹其方,不思相〖当〗”。因而两者相互补足,所谓“〖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我们接着看“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高……”一句。因为是断简,无法确定下文,故较难解。如果把它仅理解为形上学的发挥,义理上固然可与“天道贵弱”相通,但“成者”、“生者”两个概念却不好理解。它们的含义就上下文而言,应指强者和弱者。强者是地的西北方和天的东南方;弱者相反为天的西北方和地的东南方。那么“生”和“成”是怎样区分的?在第一部分中,“生”、“成”出现了多次,如“太一生水”,“湿燥之所生”,“寒热之所生”,“太一之所生”;“是以成天”,“是以成地”,“是以成神明”,“是以成阴阳”,“是以成四时”,“是以成寒热”,“是以成湿燥”,“成岁而止”,“阴阳之所不能成”。其中的规律似乎是顺序为“成”,逆序为“生”,可更大的可能是两者可以相互换用。比较《周易·系辞》“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可是如果参照九宫数字排列:八、一、六、三、五、七、四、九、二,其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 六、七、八、九,再加上十为成数,这些数字都是“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数也”。如果贯彻我以术数解《太一生水》的思路的话,那么其中的“生者”、“成者”理解为生数和成数更恰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什么是“削成者以益生者”呢?
上面介绍的後世流传的、溯源到南北朝的太乙九宫占法,与其他九宫类占法不同,且与《灵枢经》记载的太乙九宫占法也不同。其不同之点在于一宫不处于北方,而是处于西北方,在八卦方位中为乾,与一般的九宫排列相比向右旋转了一宫。关于其为何如此,历来众说纷纭,如王希明认为“太乙知未来,故圣人为之蹉一位,以示先知之义。”乐产则认为“太乙之理,后王得之以统天下,故蹉一以就乾。”其中以郭璞说为最确:“地缺东南,宫数多者无出于九,故蹉一以填之。”这里“九”为九宫中最大的成数,其宫右旋一宫後填补原四宫而处于东南方,而四正是生数之一,这不正是“削成者以益生者”吗?如果这样理解正确的话,那么这一後世流传的占法,岂不可以溯源到先秦了吗?大家应注意的是,占法操作的复杂性不亚于思想观念的复杂性,一些被後世所注意,另一些则可能失传,我们在解释《太一生水》时不能固守某一成法,而应尽量开放多元。
(三)寒热、湿燥:天地盘的布局
《太一生水》第一部分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一段,可分四节:“太一生水……成岁而止”为正叙生成次序;“故岁者……太一之所生也”为倒叙生成次序;“是故太一藏于水……阴阳之所不能成”为较自由的发挥,阐明太一的本源地位;“君子知此之谓……”及以下断篇部分应言及人事。其基本结构仍类似于以上分析的两节,先由较具体的描述始,进而做些形上学的发挥,转而言人事。
关于人事部分是断简,故无法多谈。而所谓形上学发挥部分,首先明确说明太一“〖为〗万物母”、“为万物经”,然後与天、地、阴阳相比较,说明它们都做不到(“不能杀”、“不能埋”、“不能成”),从而突显太一的本源地位。另外它还较正面地谈到水和时:“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似乎它们与太一不可分离。值得注意的是该节没明确提到上两节都出现的“神明”。
下一篇:浅析上博竹书(三)字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