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间居》

2013-01-14

总之,这一段是讲君子要以“五至”的手段,将礼乐等五事用于民众。具体操作就是“行三无”,“三无”是“致五至”的手段,即礼乐等不必讲究形式上的仪注,而是内心要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和真实感情,让这些观念和真实感情在治民的大大小小各种具体事务上得到体现,以取得“五起”的效果,这就是“达于礼乐之原”。所谓“达于礼乐之原”,就是要领悟礼乐的精神实质,深刻了解其在政治上的巨大作用。以此为标准,衡量各国政治,就可以做到“四方有败,必先知之”,这样才称得上是“民之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物之所至”,即与民以物,比较容易理解。《礼记》无“物”而有“诗”。诗,郑注谓“好恶之情”,但“恩意”与“好恶之情”,二者之间似无必然联系,故孔疏释为“歌咏欢乐”,即恩意至于民之后民之歌咏欢乐,然如其说,这些又都是自然效果,不需要“至”。且“歌咏欢乐”,既已乐矣,下文又何以云“乐至”?所以用“诗”字反而不好讲。因此,笔者以为竹简本较今传本义胜。但今传本经郑注,又收入《孔子家语》,与竹简本当各有师承,也不必据竹简本以改今传本。

此外,还有一个小问题略说两句。竹书《民之父母》“得气塞于四海”的“得气”,本文直接引作“德气”。得、德古通,竹书该篇“纯德”即写作“纯得”,古书中也有很多例证,不烦赘举,可参考高亨《古字通假会典》。“德气”的说法也见汉人著作,如《潜夫论·班禄》:“德气流布而颂声作也。”《德化》:“和德气于未生之前,正表仪于咳笑之后。”“德气塞于四海”即《潜夫论》的“德气流布而颂声作”。德,古有恩泽之意,《春秋繁露·阳尊阴卑》:“隂,刑氣也;陽,徳氣也。”此文“无声之乐”等均是施德于民,故“德气”当指仁德之气。德气塞于四海,谓君子之恩意为天下所感知。此句《礼记》作“志气”,志也是郑注“恩意也”的志,“志气”也就是“德气”。

[1]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 如宋卫湜《礼记集说》引兰田吕氏之说,谓:“听欲倾耳,视欲正目,明字衍也。”元陈澔《礼记集说》谓:“目正视则明全,耳倾听则聪审。今正视且不见,倾听且不闻。”

[3]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 上博藏简《缁衣》作“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岂能好其匹。”字正作匹。郭店楚简《缁衣》文句同上博简,“匹”作“駜”,从马必声,读匹无疑。古文字顾从寡,如中山王方壶“不顾大义”,“顾”字从鸟,寡声。

精品学习网 文学论文栏目